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已,事端,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


北京周二释放了全部集中关押的访民。在访民处境备受关注的今天,分析人士认为,当局的做法有着积极正面的意义,但希望步子迈得更大些。

 

領頭字
解形

注音
釋義
(一)yi3《廣韻》羊已切,上止以。又羊吏切。之部。 (1)止;停止。《廣韻‧止韻》:“已,止也。”《詩‧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鄭玄箋:“已,止也。”《國語‧楚語上》:“吾欲已子張之諫,若何﹖”唐白居易《雲居寺孤桐》:“亭亭五丈餘,高意猶未已。” (2)完成;完畢。《廣雅‧釋詁三》:“已,成也。”《玉篇‧巳部》:“已,畢也。”《易‧損》:“已事遄往。”孔穎達疏:“已,竟也。”《國語‧齊 語》:“有司已於事而竣。”韋昭注:“已,畢也。”《漢書‧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顏師古注:“已,畢也。”《文 選‧阮籍〈詠懷詩〉》:“凝霜被野草,歲暮亦云已。”李善注引《蒼頡篇》曰:“已,畢也。”
(3)罷免;黜退。《玉篇‧巳部》:“已,退也。”《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皇侃疏:“已,謂黜止也。”《孟 子‧梁惠王下》:“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趙岐注:“已之者,去之也。”《史記‧五帝本紀》:“試不可用而已。”張守節正義引孔安國 云:“已,退也。”
(4)廢棄。《玉篇‧巳部》:“已,
也。”《孟子‧盡心上》:“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趙岐注:“已,棄也。”
(5)病愈。《廣雅‧釋詁一》:“已,癒也。”《呂氏春秋‧至忠》:“王之疾,必可已也。”高誘注:“已,猶愈也。”《素問‧離合真邪論》:“刺其出血, 其病立已。”《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宋蘇軾《送鄭戶曹賦席上果得榧子》:“驅攘三彭仇,已我心腹疾。”
(6)一定,必然。《漢書‧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顏師古注:“已,必也。謂一言許人,必信之也。”
(7)不允許。《荀子‧王霸》:“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楊倞注:“已,不許也。”《禮記‧表記》:“是故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鄭玄注:“已,謂不許也。”《文子‧上德》:“扶之與提,謝之與讓,得之與失,諾之與已,相去千里。”
(8)最終;終歸。《荀子‧解蔽》:“其所以貫理焉,雖億萬已不足以浹萬物之變。”俞樾平議:“已,猶終也,言終不足以浹萬物之變也。”
(9)從前;已往。《漢書‧賈誼傳》:“夫三代之所以長久者,其已事可知也。”顏師古注:“已事,已往之事。”
(10)代詞。相當於“此”。《爾雅‧釋詁下》:“已,此也。”《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夏本紀》:“敦序九族,
明高翼,近可遠在已。”按:《書‧陶謨》作“邇可遠在茲。”
(11)副詞。1.表示動作、變化達到的程度。相當於“已經”。《集韻‧志韻》:“已,卒事之辭。”《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 發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聞一多《李白之死》:“他的力已盡了,氣已竭了。”2.表示時間靠後的。相當於“已而”、“隨後”。 《史記‧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世說新語‧德行》:“後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已, 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徐霞客遊記‧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3.表示程度。相當於“太”、“甚”。《廣韻‧ 止韻》:“已,甚也。”《詩‧唐風‧蟋蟀》:“無已大康,職思其居。”毛傳:“已,甚。”《管子‧戒》:“好善而惡惡已甚。”尹知章注:“已,猶太也。” 唐韓愈《原毀》:“是不亦責于人者已詳乎﹖”4.表示行為的頻率。相當於“又”。《世說新語‧德行》:“周子居常云:‘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 生矣。’”
(12)同“以”。《正字通‧已部》:“已,與祷古共一字。隸作祷、以。”《孫子‧作戰》:“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荀子‧非相》:“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楊倞注:“已與以同。”《文心雕龍‧論說》:“自《論語》已前,經無論字。”
(13)相當於“與”。《文選‧王粲〈贈士孫文始〉》:“雖曰無侃鄄言,時不我已。”李善注引鄭玄《毛詩》箋曰:“已,與也。”
(14)語氣詞。1.用於句尾,表示確定語氣。《書‧洛誥》:“公定,予往已。”《戰國策‧秦策三》:“此亦淖齒、李兌之類已。”《史記‧太史公自序》: “皆失其本已。”司馬貞索隱:“已者,語終之辭也。”2.用於句尾,表示疑問語氣。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一:“已猶乎,疑問之詞。”《莊子‧列禦 寇》:“若是,則汝何為驚已﹖”《漢書‧馮唐傳》:“上曰:‘何已﹖’”3.用於句首,表示感嘆語氣。《書‧大誥》:“已!予惟小子。”孔傳:“已,發端 歎辭也。”

 

 

 

 不生事端,何以為活?

 1. 事端
 注音一式 ㄕˋ ㄉㄨㄢ
 漢語拼音 sh  du n  注音二式 sh  du n
事情的真相。史記˙卷四˙周本紀:「今王使卒之周,諸侯皆生心,後舉事且不信。不若令卒為周城,以匿事端。」
事故、糾紛。三國演義˙第十六回:「都是你奪他馬匹,惹起事端!如今馬匹在何處?」西遊記˙第五回:「恐後閑中生事,不若與他一件事管,庶免別生事端。」
 因端則事端。因為原因;端,始也、萌也。「禮運」: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