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铜人,鐘鐻銅人,"秦兵馬俑靈感源自古希臘雕像"說

1. 鐻  部首 金 部首外筆畫 13 總筆畫 21
注音一式 ㄐㄩˋ
漢語拼音 j 注音二式 ji

樂器名。形似鐘,初為木製,後改用銅鑄。莊子˙達生:「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成玄英˙疏:「鐻者,樂器,似夾鐘。亦言鐻似虎形,刻木為之。」

懸掛鐘鼓的架子兩旁所立的柱子。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亦作「虡」。

铜人,鐘鐻銅人,"秦兵馬俑靈感源自古希臘雕像"說

倫敦大學高級講師語出驚人:秦兵馬俑靈感源自古希臘雕像

2013年12月13日 10:40:56 來源: 新華國際
分享到: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2月11日報道】題:中國兵馬俑的靈感來自古希臘藝術品
    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但一位專家說,這些在2200多年前制作的真人大小雕塑的靈感,來自于古希臘人的藝術品。
    盧卡斯‧尼克爾認為,埋藏在秦始皇陵附近坑道中的8000個大型雕塑,“很可能”是希臘與中國接觸的結果。
    他指出,其最新翻譯的古代資料介紹了給秦始皇帶來靈感的在西方出現的大型雕像,這些資料證明中國第一位皇帝下令制造的兵馬俑,是以12個更早時期真人大小的雕像為基礎的。
    現擔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高級講師的尼克爾博士說:“極有可能的情況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的兵馬俑是希臘與中國早期接觸的結果。”
    在秦始皇之前,中國沒有制作過真人大小的雕像,他認為中國制作大型雕像的想法源自亞歷山大大帝的運動。
    尼克爾翻譯的資料顯示,這12個雕像打動了秦始皇,他下令用青銅制作復制品。這些青銅雕像不復存在,它們在秦始皇死後遭破壞。
    尼克爾在《亞非學院學報》中寫道,然而,當時的許多作家記錄了雕像的存在。
    資料表明,中國和希臘之間存在聯係,兵馬俑的制造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
    尼克爾博士認為,在秦始皇陵附近的另一個坑道中發現的半裸賣藝者和舞女的雕塑,也和希臘大師制作的雕像一樣逼真。
    他寫道:“中國雕塑者嘗試雕刻出骨骼結構、肌肉和肌腱,來塑造運動中的人。”
    然而,雖然尼克爾博士認為他或許解釋了兵馬俑的靈感來源,但漢朝統治者為何不再制造大型雕像而是轉向微型雕像,仍是一個謎。
    他提出,掌握制造大型雕像的工匠可能還沒有把技能傳給下一代就死了,也可能是當時的人認為復制外國模型是不合適的。 (參考消息)

钟鐻



钟鐻(钟鐻)

【注音】:zhōng jù
  【释义】:即钟虡。钟,通“ 钟 ”。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 ,销以为钟鐻。” 裴駰集解引徐广曰:“﹝鐻﹞音巨。” 陶凯 《长平戈头歌》:“何不以尔为钟鐻?何不以尔为鼎彝?”参见“ 钟虡 ”。
  【出土】:1978年湖北 随县 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钟鐻铜人, 共6件,每件人体部分高近1米,皆作武士装束,戴冠,衣裳施加彩绘,处于钟架转角部位的铜人一臂很长,以便平稳承托上下相错的两根横梁(笋)。虽仅是用作 支撑65件巨大的铜编钟的人形支柱(鐻),但如此富于理性色彩的写实人物形象实为前此所仅见。曾侯乙墓钟鐻铜人的发现也为历史上聚讼不已的秦始皇所铸十二 钟鐻铜人的发现,也为历史上聚讼不已的秦始皇所铸十二钟鐻铜人提供了直接参照。

铜人




1、指供针灸教学所用铜铸的人体经脉腧穴模型。最早铸制铜人为北宋针灸学家王惟一
  2、书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简称。详该条。
  3、铜铸之人。亦称“金人”。古多铸以置于宫庙间,或铭文其上。旧题汉刘歆《西京杂记》三,谓咸阳宫有铜人十二,坐皆高三尺。据《孔子家语·观周》称:后稷庙右阶前有金人,背有铭文。《史记·秦始皇本纪》谓秦始皇销天下兵,铸金人十二,重各千石。
  4、十二铜人
  专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人民反抗而尽收天下之兵所铸成之十二个大铜人像。
  有关十二铜人的文献记载
  
a、《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b、《史记·索隐》按:“二十六年有长人见於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
  c、《正义》引《汉书五行志》云:“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於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
  d、 陈直《三辅黄图校注》三辅黄图卷之一:“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高三丈,钟小者皆千石也。”
  e、《三辅黄图校注》引《三铺旧事》云:“铸金狄人,立阿房殿前。”
  f、 《长安志》引《三辅旧事》云:“秦作铜人,立在阿房殿前,汉徒著长乐宫大夏殿前。”
  又云:“坐高三丈,铭其后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
  史料分析
  1、铜人的称谓
  史料中有关铜人的称谓很多,大概有以下几种:钟鐻、金人、钟、金狄人、翁仲、铜人等。将铜人称作“钟”,那是因为铜人是空心的,像钟的样子。将铜人叫“金狄人”,那是因为夷狄人是铜人的原形。翁仲即铜像。
  2、铜人的重量和高度
  关于铜人的重量史料中有这么几个数字。①“重各千石”;②“钟小者皆千石也”;③各重三十四万 斤;④各重二十四万斤。为什么会有四种数字呢,我们说这些数字均属估计数字(而实际上只有三个数字)。非确切数字。推想,这么大的铜人也是无法一一去称 的,重量只能是个估计。千石之说只是泛指。十二枚铜人不是一样大,也不是一样重。小者千石,大者应该大于千石。确切说来,应该有十二个数字才对。石是秦时 的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秦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56.26克,按最小数字一千石计,合今30715.2千克。按二十四万斤计,合今61502.4 千克,按三十四万斤计,合今87128.4千克。这就是说最小的一枚铜人重也在30吨以上,大的则在87吨以上。
  关于铜人高度史料记载有三说:①:“高三丈”;②“坐高三丈”;③“有大人长五丈……铸而象之。”这就是说铜人的高度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三丈,合今8.12米;另一种可能是五丈,合今13.7米。显然这个数字也不是确切数字,也是个大约数字。
  3、铜人的造型
  ① 铜人的相貌应该是狄人相貌,服饰也是狄服。
  ② 铜人是坐姿。长五丈的人坐下来也差不多是三丈,与史料相吻合。王莽梦见五枚铜人起立,可以说明这一点。
  ③ 正背均有铭文。史料有两说:“其胸前铭”;“铭其后”。铭文是由李斯撰文,蒙恬书写。李斯是丞相,蒙恬是大将军。由此可见铭文档次之高。铸造如此大的铜人,铭是必不可少的。从史料中零星铭文的内容推断十二个铜人应该均有铭文。
  ④ 铜人应该是空心的。按照铜的比重计,最大的重量87128.4千克,它的体积为9.8m3;最小的重量30751.2千克,它的体积为3.5m3。这与身穿狄服,下有座子,高三丈的铜人造像比,数字小多了。可以见得铜人是空心的。
  4、铜人造型的思考
  “金人十二”,十二这个数字寓义着什么呢?十二这个数字很奇特。古时的人把大地分成十二支,称 为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统合起来就是大地。大地还有一种分法,先分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再分出两个方向,这就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也是十二。可见十 二这个数字是能够代表大地的,而且是一个统一的大地。大地不就是天下吗?秦始皇所建立的不就是一个天下统一的封建王朝吗?至此,我们不难理解十二这个数字 就寓意着“天下统一”。还有,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个月,如此往复便是千秋万代。两者合一,十二这个数字解密后就是:天下统一,千秋万代。秦始皇 所希望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夷是上古人对域外人的称谓,狄是地名,即现在甘肃的临洮。秦长城西起临洮,临洮在长城内,也就是说原来的夷狄人现在已经成了国人。将铜人造像成夷狄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秦所建立的封建统一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大团结的国家。
  铜人的铸造方法和过程推测
  
两千多年前冶炼技术还不发达的秦时,能铸造30到80余吨的铜器确属一件奇迹。它是怎 样铸造出来的呢?据知,北京大钟寺有一口明代永乐铜钟,座高5.9米,重约5万公斤,内外满铸佛经文字,声音洪亮,荣膺为“钟王”。研究认为它是采用地坑 造型法铸造的。秦十二铜人采用的应该就是这一方法。
  地坑法就是在地下挖个大坑,依坑作成范模,铸成后破坏范模,挖开地坑,将铸器拖出来。铸器小容 易拖出来运走,铸器太大,拖出坑又成了问题。铸一个可以不计余力,批量浇铸就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聪明的设计者想出了办法:在地面上筑台,在台中心做范, 铸成后破坏筑台,铸器即可容易运走。铸下一个时,补好筑台,重做范模。秦十二铜人想必就是用这种方法铸成的。
  范的问题解决了,铜水溶化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呢?根据以往考古发现,在殷墟安阳小屯一带,曾在冶 炼遗址里发现有坩锅残片,经复原,可盛铜液12.7公斤。按此推算铸造铜人,需要三到五千套这样的设备方可完成。三到五千套设备,需要数万人操作。分散溶 铜容易,统一浇铸就难了,其配合协调问题是无法解决的。聪明的设计者仿照“将军盔”的原理在范模台上做了个大形固定钳锅,再让铜液溶化后能够自行流出,注 入地坑范模中。不断地对钳锅烧火加温使铜块溶化流出,再不断地投以铜块,这样以来就形成了泉注式的铜水,浇铸问题也就解决了。
  十二铜人的下落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载“(董卓)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孝灵皇帝下》:“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雒阳及长安铜人、钟虡、飞廉、铜马之属以铸之,由是货贱物贵,谷石至数万钱。”
  《正义》引《关中记》云:“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徒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徒之邺,苻坚又徙之长安而毁之。”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曰“是岁,徙长安诸钟虡、骆驼、铜人、承露盘。盘折,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大发铜铸作铜人二,号曰翁仲,列坐于司马门外。又铸黄龙、凤皇各一,龙高四丈,凤高三丈馀,置内殿前。”
  《后汉书》也记载“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收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虚、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
  正史《三国志》《后汉书》与《资治通鉴》均记载董卓毁铜人铸成铜钱应该可信,“悉椎破铜人 ”与“悉取雒阳及长安铜人”之“悉”是“尽、全部”的意思,也就是说十二铜人都毁于董卓之手,而 《关中记》非正史,其可信性本身是需要打折扣的,其记叙的内容也有探讨的地方。而《魏略》倒是说到了有2个铜人,不过是现铸的,并不是很多人说的董卓毁了 十二铜人之十,留了2个被魏明帝带到了霸城。然而正史只说“铜人”而没有说“十二铜人”或“秦铜人”,这也留下了值得商榷的地方:董卓毁掉的铜人真的是秦 始皇所铸的“十二铜人”吗?
  关于十二铜人的迁移,只有在汉朝时从咸阳被搬迁到长安的记录,在董卓之前并没有从长安迁出的记录了。而董卓销铜人铸铜钱,别说如史书记载的“悉椎破铜人”了,就是只需要一部分铜人来铸钱的话,估计以十二铜人那么大的目标是很难从董卓这个"铜人破坏神"的手下幸免的。
  关于十二铜人的传说
  
1,传说,秦国有一位将军,名叫阮翁仲, 据说此人身高一丈三尺,异于常人,秦始皇派他随蒙恬将军北征匈奴,后来战死疆场(因此后来人们将较大的石像也叫翁仲)。有一天秦始皇做了一个梦,梦到阮翁 仲将军让他收尽天下兵器以防叛乱。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令收天下兵器铸其铜人像,立于咸阳司马门外。所以我们说:秦始皇销兵器,铸铜人像的根本目的在于 防止叛乱,是维护其统治的政治举措。
  2,一天,秦始皇在群臣陪同下,观看舞水火流星和各种杂耍,正在兴高采烈之时,忽见一队杀气腾 腾、手执刀剑干戈的武士上场表演。秦始皇见了,元疑触动了心病,于是日思夜想,寝食难安。这时候,正逢临挑农民送来一条消息,说是见到了12个巨人,当地 还盛传着一首童谣说:“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听后,正中下怀,情绪为之一振。于是便假托征兆,借助天意,下令收缴民间所有的兵器,集 中于咸阳,铸成了12个铜人。
  3,有的学者指出,这12个铜人毁于董卓、苻坚之手。东汉未年,董卓率兵攻入长安,便将其中的 10个铜人销毁、铸成铜钱,剩下的两个被他迁到长安城清门里。至三国时,魏明帝曹睿下令把这两个铜人运往洛阳。当工匠运到溺城时,由于铜人太重难以搬动而 终止了运行。到了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的石季龙又把这两个铜人运到螂城。到了前秦的秦王苻坚统一北方后,再从螂城将这两个铜人运回长安销毁。至此,前后经历 了约600年的铜人全部都销毁了。
  4,另有一种说法是,这12个铜人并未被毁掉。由于12个铜人是秦始皇生前的喜爱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营造好后,这12个铜人和其它精美的物品一起被当作随葬品而葬于陵墓之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