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容,易,容易,彈指,輕易,革正,倒懸



【捍衛一國兩制 勿毀當初承諾
革正歪軌歧途 修改誤判決議】
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前香港特別行政區長官董建華先生臺鑒:
今次冒昧致函叨擾,情非得已。實乃香港危機未解,冀 閣下能出手相濟,以解倒懸。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容,盛也。蓝、谷。蓝鄄公,古文容公。”徐鉉等注:“屋與谷皆所以盛受也。”徐鍇繫傳作“蓝,谷聲。”
注音
釋義
(一)rong2《廣韻》餘封切,平鍾以。東部。
(二)yong3《集韻》尹竦切,上腫以。 (1)〔容容〕飛揚貌。《字彙‧蓝部》:“容,飛揚貌。”《漢書‧禮樂志》:“神之行,旌容容。”顏師古注:“容容,飛揚之貌。” (2)〔從容〕也作“慫涌鄄心”。鼓動別人去做(某事)。《集韻‧腫韻》:“涌鄄心,勸也。《方言》:‘南楚凡己不欲喜怒而旁人說者謂之慫涌鄄心。’或作容。”《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日夜從容王密謀反事。”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秘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一曰勿。”郭沫若《文史論集》:“(甲文、金文)可以看出易字是益字的簡化”,“益乃溢之初文,象杯中盛水滿出之形”,“益既引伸為增益,故再引伸為錫予。”
注音
釋義
(一)yi4一)《廣韻》羊益切,入昔以。錫部。 (1) 蜥蜴,一種爬行動物。後作“蜴”。《說文‧易部》:“易,蜥易,蝘蜓,守宮也。”段玉裁注:“《虫部》蜥下曰:‘蜥,易也。’蝘下曰:‘在壁曰蝘蜓,在艸 曰蜥易。’《釋魚》曰:‘榮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宮也。’郭云:‘轉相解,博異語別四名也。’《方言》曰:‘守宮,秦、晉、西夏謂之守宮,或謂 之蠦虫钫廛,或謂之蜥蜴,其在澤中者謂之易蜴;南楚謂之蛇醫,或謂之蠑螈……’許舉其三者,略也。易,本蜥易。”徐灝箋:“蜥蜴連名。單呼之或謂之蜥,或 謂之蜴。易,即蜴之本字。” (2)古代指陰陽變化消長的現象。《說文‧易部》:“日月為易,象陰陽也。”《易‧繫辭上》:“生生之謂易。”韓康伯注:“陰陽轉易,以成化生。”《管子‧山至數》:“王者乘時,聖人乘易。”
(3)古代卜筮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合稱三《易》。《周禮‧春官‧太卜》:“掌三《易》之
,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 《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鄭玄注:“易者,揲蓍變易之數可占者也。”又《簭人》:“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
(4)《周易》的簡稱。《論語‧述而》:“五十以學《易》。”宋朱熹《周易本義序》:“《易》,書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畫,有交易、變易之義,故謂之《易》。”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序論》:“張子之學,無非《易》也。”
(5)卜筮之象,古代以示吉凶禍福。《儒林外史》第十回:“陳和甫道:‘卜易、談星、看相……晚生都略知道一二。’”
(6)古代占卜官名。《禮記‧祭義》:“昔者聖人建陰陽天地之情,立以為《易》,易抱龜南面,天子卷冕北面。”鄭玄注:“易,官名。”
(7)改變。《玉篇‧日部》:“易,轉也,變也。”《廣韻‧昔韻》:“易,變易也,改也。”《易‧繫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漢曹操《度關山》:“嗟哉後世,改制易律。”唐柳宗元《愈膏肓疾賦》:“余今變禍為福,易曲成直;寧關天命,在我人力。”
(8)替代。《左傳‧僖公三十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漢書‧趙堯傳》:“(高祖)孰視堯曰:‘無以易堯。’ 遂拜堯為御史大夫。”顏師古注:“言堯可為之,餘人不能勝也。易,代也。”《新唐書‧魏徵傳》:“以暴易暴,與亂同道。”
(9)交換。《易‧繫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 十五城請易璧。”《天工開物‧倭緞》:“絲質來自川蜀,商人萬里販來,以易胡椒歸里。”續范亭《絕命詩》:“竊恐民氣摧殘盡,願把身軀易自由。”
(10)移;蔓延。《書‧盤庚中》:“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新邑。”蔡沈傳:“無有遺育、毋使移其種于此新邑也。”《左傳‧隱公六年》: “惡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王引之述聞:“易者延也,謂惡之蔓延也。”《東觀漢記‧鄧訓傳》:“吏士嘗大病瘧,轉易至數千人,訓 身為煮湯藥,咸得平愈。”
(11)奪。《廣韻‧昔韻》:“易,奪也。”
(12)異,不相同。《玉篇‧日部》:“易,異也。”《國語‧晉語五》:“若中不濟,而外彊之,其卒將復,中以外易也。”韋昭注:“易,猶異也。”徐珂《清稗類鈔‧師友類》:“魏叔子以易堂之交,如親兄弟,降及三世。”
(13)始。《方言》卷十三:“易,始也。”
(14)如;像。《廣雅‧釋言》:“易,如也。”王念孫疏證:“宋定之云:《繫辭傳》:‘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像,即如似之之意。”《玉篇‧日 部》:“易,象也。”《論語‧學而》:“賢賢易色。”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五上“易,如也”引(王)引之云:“《論語》‘賢賢易色’,易者,如也,猶言好 德如好色也。”
(15)彈奏弦樂器指法之一,即中指向外,撥動琴弦。元熊朋來《瑟譜》卷二:“易,剔,中指向外。”
(16)庵。《廣雅‧釋宮》:“易,庵也。”按:王念孫疏證:“易之為庵,未詳所出,影宋本、皇甫本
作‘昜’。”
(17)副詞。表示同樣,相當於“亦”。《素問‧骨空論》:“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易髓無空。”王冰注:“易,亦也。骨有孔,則髓有孔;骨若無孔,髓亦無孔也。”
(18)通“埸”。疆埸;邊界。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解部》:“易,栏借為埸。”《易‧大壯》:“喪羊于易,位不當也。”朱熹注:“易,或作疆埸之埸,亦通。”《漢書‧禮樂志》:“吾易久遠,燭明四極。”顏師古注引晉灼曰:“易,疆易也。”
(19)通“賜()”。賜給。《商君書‧錯法》:“夫離朱見秋豪(毫)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 人;烏獲舉千鈞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宋史‧太祖紀》:“宰相(范)質、(王)溥、(魏)仁浦並特進,易封,益食邑;樞密史(趙)普加光祿大夫,易 功臣號。”
(20)州名。治所在今河北省易縣。《廣韻‧昔韻》:“易,亦州名。”《新唐書‧竇建德傳》:“(凌敬曰)‘王之大將高士興抗羅藝於易南,兵未交,士興即降,王以為可乎﹖’”
(21)易水的簡稱。《廣韻‧昔韻》:“易,亦水名。”明徐問志《讀書劄記》卷二:“易,出代州,經保定之易州、安州至高陽,下與曹、徐、滋、沙諸河合。”
(22)姓。《廣韻‧昔韻》:“易,姓。”《通志‧氏族略四》:“易氏,齊大夫易牙之後。後魏有雍州刺史易愷,魏郡人;晉陵令易雄,長沙人……今江東多此姓。”二)《廣韻》以豉切,去寘以。
(1)容易(跟“難”相對)。《玉篇‧日部》:“易,不難也。”《廣韻‧寘韻》:“易,難易也。”《墨子‧親士》:“是故君子自難而易彼,
人自易而難彼。”宋王安石《有感五首》之一:“懷抱難開醉易醒,晚歌悲壯動秋城。”魯迅《書信‧致蔡斐君
(2)平易;平坦。與“險”義反。《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十問》:“故易則利車,險則利徒。”唐柳宗元《安南都護張公誌》:“易野之守,險逾丘陵,而萬世無虞。”《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于禁七軍不屯於廣易之地,而聚於罾口川險隘之處。”
(3)和悅。《詩‧小雅‧何人斯》:“爾還而入,我心易也。”毛傳:“易,說(悅)。”又平安;平直。《禮記‧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 幸。”鄭玄注:“易,猶平安也。”孔穎達疏:“言君子以道自處,恒居平安之中,以聽待天命也。”唐順宗《授杜佑諸道鹽鐵等使制》:“(杜佑)體資易直,德 合宏大。”
(4)疾;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行寅為下卿,而干上令,擅作刑器,以為國法,是法姦也,又加范氏焉,易之亡也。”王引之述聞:“家大人曰: ‘易者,疾也,速也。’”《漢書‧天文志》:“(太白星)所居久,其國利;易,其鄉凶。”顏師古注引蘇林曰:“(易)疾過也。”
(5)簡易;簡省。《廣韻‧寘韻》:“易,簡易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欒(書)、范(燮)易行以誘之。”杜預注:“易行,謂簡易兵備。”《公羊 傳‧宣公六年》:“吾入子之大門,則無人焉;入子之閨,則無人焉;上子之堂,則無人焉。是子之易也。子為晉國重卿而食魚歹钫食,是子之儉也。”何休注: “易,猶省也。”宋王安石《禮樂論》:“是故大禮之極,簡而無文;大樂之極,易而希聲。簡易者,先王建禮樂之本意也。”
(6)簡慢;輕率。《論語‧八佾》:“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裴駰集解引張晏曰:“多易,多輕易之行也。”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三:“夫用兵,危事也;而趙括易言之,此其所以敗也。”
(7)輕賤;輕視。《集韻‧寘韻》:“易,輕也。”《左傳‧襄公四年》:“戎狄荐居,貴貨易土。”杜預注:“易,猶輕也。”《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 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資治通鑑‧唐憲宗元和十二年》:“袁尚書專以恩惠懷賊,賊易之。”
(8)治,治理。《詩‧小雅‧甫田》:“禾易長畝,終善且有。”毛傳:“易,治也。”《樂府詩集‧郊廟歌辭‧玄冥》:“易亂除邪,革正異俗。”
革正

1.革除;糾正。三國志 ·魏志·夏侯玄傳》:“漢文雖身衣弋綈,而不革正法度。”唐韓愈《請複國子監生徒狀》:“今聖道大明,儒風復振,恐須革正,以贊鴻猷。” 宋史 ·高宗紀八》:“八月戊寅……革正前舉登第秦塤曹冠等九人出身。”
2.謂改革政令。正,通“政”。漢蔡邕《胡公碑》:“延和末年,聖主革正,幸臣誅薨,引公為尚書令。”
 彈指
捻彈手指作聲。用以表示歡喜﹑許諾﹑警告等。原為印度風俗。後亦用來表示情緒激動。南史˙卷四十五˙王敬則傳:「順帝泣而彈指:『唯願後身生生世世不復天王作因緣。』」舊唐書˙卷九十一˙敬暉傳:「暉等既失政柄,受制於三思,暉每推床嗟惋,或彈指出血。」

比喻很短暫的時間。宋˙普潤大師˙翻譯名義集˙時分˙怛剎那:「僧祇云:『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

比喻時間過的很快。儒林外史˙第一回:「彈指又過了三四年,王冕看書,心下也著實明白了。」

比喻輕易﹑容易。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卻說周瑜﹑魯肅回寨,肅曰:『都督如何亦許玄德取南郡?』瑜曰:『吾彈指可得南郡,落得虛做人情。』」

彈指之間
形容極短暫的時間。如:「彈指之間,他的生命就在車輪下消失了。」
形容時間過的很快。如:「人生如夢,彈指之間已過數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