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越,激越,散越,打劫 (Ken Su), 鋆,憂患,辟歷,傾悚,超今越古

天寶末,有峨眉山道士姓陳,來遊京邑,善長嘯,能作雷鼓辟歷之音。初則發聲調暢,稍加散越;須臾穹窿砰磕,雷鼓之音;忽復震駭,聲如辟歷,觀者莫不傾悚。


激戰告終,例行國葬,烈士之毅魄,化無量微塵分子,隨軍歌激越間,而磅礡戟刺於國民腦筋裡。
文而不越 約而義顯

(傾悚) 添至备忘录
qīng sǒng
ㄑㄧㄥ ㄙㄨㄙˇ

1.亦作“ 倾竦 ”。惊讶;惊异。 汉 应瑒 《驰射赋》:“观者屏气息而倾竦,咸侧企而腾移。”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长啸》:“ 天寳 末,有 峨嵋山 道士姓 陈 ,来游京邑,善长啸……声如辟歷,观者莫不倾悚。” 明 李东阳 《送傅元秀才赴举江西》诗:“凤凰巢穴麒麟种,奇物常为世倾竦。”
2.谓极其恭敬。晋书·姚兴载记》:“ 兴 谦恭孝友,每见 绪 及 硕德 ,如家人之礼,整服倾悚,言则称字,车马服玩,必先二叔,然后服其次者。”


 1. 辟歷施鞭
 注音一式 ㄆ|ˋ ㄌ|ˋ ㄕ ㄅ|ㄢ
 漢語拼音 p  l  sh  bi n  注音二式 p  l  sh  bi n
辟歷,急而響的雷。辟歷施鞭指雷聲作時,宛如以鞭鳴擊空中,而發出疾快的隆隆聲響。漢書˙卷八十七˙揚雄傳上:「辟歷列缺,吐火施鞭。」



散越 添至备忘录
sàn yuè
ㄙㄢˋ ㄩㄝˋ

1.犹激越。国语·周语下》:“为之六閒,以扬沉伏而黜散越也。” 韦昭 注:“越,扬也……伏则不宣,散则不和。”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长啸》:“初则发声调畅,稍加散越。”
2.犹激扬。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诱呼 鲜卑 ,侵扰北方”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王沉 魏书:“奉被今年七月己卯詔书,伏读恳切,精魄散越。”宋书·申恬传》:“伏闻朝恩当加臣 济南 太守,仰惟优旨,荒心散越。” 明 张煌言 《<曹云霖中丞从龙诗集>序》:“懽愉则其情散越,散越则思致不能深入。”

 1. 激越
 注音一式 ㄐ| ㄩㄝˋ
 漢語拼音 j  yu   注音二式 j  yu 
形容聲音激揚高亢。文選˙班固˙西都賦:「鼓吹震,聲激越。」唐˙柳宗元˙陪永州崔使君遊讌南池序:「羽觴飛翔,匏竹激越。」
形容情緒激昂高亢。如:「在國慶閱兵典禮上,三軍將士個個情緒激越,志氣昂揚。」

 5. 憂患
 注音一式 |ㄡ ㄏㄨㄢˋ
 漢語拼音 y u hu n  注音二式 y u hu n
憂愁患難。易經˙繫辭下:「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諺語)古人認為人生的煩惱自讀書認字開始。宋˙蘇軾˙石蒼舒醉墨堂詩:「人生識字憂患,姓名粗記可以休。」

yún   ㄩㄣˊ
 ◎ (在人名中亦读jūn ㄐㄩㄣˉ)金子。


領頭字
解形
《說文》:“越,度也。走,戊聲。”
注音
釋義
(一)yue4《廣韻》王伐切,入月云。月部。 (1) 度過;跨過。如:越墻;越獄;翻山越嶺。《說文‧走部》:“越,度也。”李富孫正俗:“越訓度,與過字義同。”《六書故‧人九》:“越,踰越險阻也。” 《楚辭‧天問》:“阻窮西征,巖何越焉﹖”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行李相攀援,川廣不可越。”朱德《經閩西感懷》:“越過仙霞嶺,早登天台 山。” (2)經過。《書‧召誥》:“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則至于豐。”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梁啟超《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越六年,為千七百九十年七月,斯密亞丹遂卒。”
(3)不依次序,超出某種規定或範圍。如:越位;越俎代庖。《洪武正韻‧屑韻》:“越,超也。”《易‧繫辭下》:“其稱名也,雜而不越。”韓康伯注:“備 物極變,故其名雜也。各得其序,不相踰越。”《後漢書‧桓帝紀》:“桓自宗支,越躋天祿。”李賢注:“越謂非次。”清龔自珍《明良論三》:“賢智者終不 得越,而愚不肖者亦得以馴而到。此今日用人論資格之大略也。”又超過。《荀子‧議兵》:“師不越時。”楊倞注:“古者行役不踰時也。”漢司馬相如《上林 賦》:“欲以奢侈相勝,荒淫相越。”元張國賓《薛仁貴榮歸故里》第一折:“那一枝方天
超今越古。”魯迅《集外集拾遺‧懷舊》:“而王翁亦謂之長毛, 且云,時正三十歲。今王翁已越七十,距四十餘年矣。”
(4)遠離。《方言》卷六:“膑钫勿,離也。楚謂之越,或謂之遠。”錢繹箋疏:“越與遠,語之轉耳。”《小爾雅‧廣言》:“越,遠也。”《書‧泰誓上》: “予曷敢有越厥志。”孔傳:“越,遠也。言己志欲為民除惡,是與否,不敢遠其志。”孔穎達疏:“越者踰越,超遠之義,故為遠也。”宋辛棄疾《美芹十論‧審 勢》:“而沙漠所簽者越在萬里之外,雖其數可以百萬計,而道里遼絕。”
(5)激揚;宣揚。《爾雅‧釋言》:“越,揚也。”郭璞注:“謂激揚。”王引之述聞:“揚、越一聲之轉,故……激揚之轉為激越,清揚之轉為清越。”《國 語‧晉語八》:“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韋昭注:“越,發聞也。”《禮記‧聘義》:“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鄭玄注:“越, 猶揚也。”《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郁郁菲菲,
香發越。”李注引郭璞曰:“香氣射散也。”《水經注‧河水》:“干木,晉之賢人也。魏文侯 過其門,式其廬,所謂德尊萬古,芳越來今矣。”
(6)消散;飛散。《左傳‧昭公四年》:“風不越而殺,雷不發而震。”杜預注:“越,散也。”孔穎達疏:“風不以理舒散而暴疾殺物。”《楚辭‧劉向〈九 歎‧逢紛〉》:“顏黴黧以沮敗兮,精越裂而衰耄。”洪興祖補注:“越,去也。……精神越去,氣力衰老也。”《淮南子‧精神》:“嗜慾者使人之氣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勞。”高誘注:“越,失。”唐劉禹錫《祭柳員外文》:“涕洟迸落,魂魄震越。”
(7)方言。樹頂狀如車蓋。《淮南子‧精神》:“今夫繇者揭钁臿,負籠土,鹽汗交流,喘息薄喉,當此之時,得茠越下,則脫然而喜矣。”高誘注:“楚人樹上大本小,如車蓋狀為越,言多蔭也……越讀經無重越之越也。”
(8)副詞。愈,更加。如:越發;腦子越用越靈。宋辛棄疾《浣溪沙‧贈子文侍人名笑笑》:“宜顰宜笑越精神。”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三折:“恰隨妹妹閑行 散悶些,到池沼,陌觀絕,越教人嘆嗟。”魯迅《吶喊‧明天》:“他站起身,點上燈火,屋子越顯得靜。”又“越……越……”
用,表示事物向進一 層發展。清袁枚《五月廿日還山留別蘇杭諸友》:“兄弟花開似棠棣,越到夕陽花越紅。”太平天國《天命詔旨書》:“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越受苦,越威 風。”老舍《四世同堂‧偷生》二:“新書仿佛是知識的花朵,出版的越多,纔越顯出文化的榮茂。”
(9)布名。產於江東閩越一帶的白色細葛布。《後漢書‧皇后紀上》:“太后感析別之懷,各賜王赤綬,加安車駟馬,白越三千端。”李賢注:“白越,越布。”《新唐書‧禮樂四》:“錦、綺、繒、布、葛、越皆五兩為束。”
(10)迂闊。《國語‧魯語上》:“海鳥曰‘爰居’,止於魯東門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國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孫之為政也!’”韋昭注:“越,迂也,言其迂闊不知政要。”
(11)失墜,墜落。《集韻‧月韻》:“黹夭止戉伛,《說文》度也。一曰墜也。……隸作越。”《左傳‧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車下;射其右斃于車中。” 杜預注:“越,隊也。”明劉基《維澤有蒲》:“人有父母,如日如月。煦之照之,弗隕弗越。”也指事物的失墜。《書‧太甲上》:“無越厥命以自覆。”孔傳: “越,墜失也。無失亡祖命而不勤德以自顛覆。”《禮記‧緇衣》:“太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鄭玄注:“越之言蹶也。厥,其也。覆,敗也。言無自顛蹶女 之政教以自毀敗。”孔穎達疏:“伊尹戒太甲辭,言無得顛越其教命以自覆敗也。”
(12)治理。《廣雅‧釋詁三》:“越,治也。”《書‧盤庚下》:“肆上帝將復我高祖之德,亂越我家。”孔傳:“以徙故,天將復湯德,治理於我家。”《國 語‧周語下》:“豐殖九藪,汨越九原。”王引之述聞:“韋注曰:‘越,揚也。’家大人曰:‘汨、越皆治也。謂平治九州之土也。”《說苑‧指武》:“使城郭 不修,溝池不越,鍛
戟以為農器。”
(13)奪取,搶劫。《書‧康誥》:“凡民自得罪,寇攘姦宄,殺越人于貨,暋不畏死。”《孤兒記》第十二章:“強者穴牆去而為盜,殺人越貨於林薄中。”周恩來《留法勤工儉學生之大波瀾》:“至今日猶野性未除,動輒有殺人越貨之舉者為如何。”
(14)輕捷。《荀子‧非相》:“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王念孫雜志:“越者也,言筋力輕勁也……越字本作女钫戉。《說文》曰:‘女钫戉,輕也。’《廣雅》同,《玉篇》音于厥切,女钫戉與越古字通。”
(15)助詞。常用於句首,無實在意義。《書‧召誥》:“越若來三月,惟丙午朏……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王引之述聞:“越若,語辭。來,至也。”《漢書‧王莽傳上》:“越若翊辛丑,諸生、庶民大和會。”唐李白《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光天文武孝感皇帝,越在明兩,總戎扶 風。”
(16)通“與(yu3)”。及,和。《廣雅‧釋詁三》:“越,與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泰 部》:“越,栏借為與。”《書‧大誥》:“王若曰猷!大誥爾多邦,越爾御事。”孔傳:“周公稱成王命,順大道以誥天下
國及於御治事者盡及之。”又: “爾庶邦君越庶士御事。”又《梓材》:“王其效邦君越御事。”王引之述聞:“《廣雅》:‘效,考也。’謂王其稽考邦君與御事者。”
(17)通“粵”。介詞,於。《說文‧于部》“粵,于也”段玉裁注:“《詩》、《書》多假越為粵。”《書‧大誥》:“西土人亦不靜,越茲蠢。”孔傳:“西 土人亦不安,於此蠢動。”《詩‧周頌‧清廟》:“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鄭玄箋:“越,於也。”明張居正《答福建巡撫耿楚侗言致理 安民》:“惟仰法我高皇帝‘懷保小民’一念,用以對越上帝,奠安國本耳。”
(18)古國名,春秋十四列國之一,亦稱於越。姒姓。建都會稽(今浙江省紹興縣)。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攻滅
國,並向北擴展,稱為霸主。疆域有今 江蘇省北部運河以東地區、江蘇省南部、安徽省南部、江西省東部和浙江省北部。戰國時國力衰弱,約在公元前306年為楚所滅。《經字詁》卷六十一: “越,國名。”《左傳‧宣公八年》:“盟吳、越而還。”杜預注:“越國,今會稽山陰縣也。”孔穎達疏:“越,姒姓。其先夏后少康之庶子,封於會稽,自號於 越。”《公羊傳‧定公五年》:“於越者,未能以其名通也;越者,能以其名通也。”何休注:“越人自名於越;君子名之曰越。治國有狀,能與中國通者,以中國 之辭言之曰越;治國無狀,不能與中國通者,以其俗辭言之,因其俗可以見惡故云爾。”
(19)古州名。1.南朝劉宋時置。故治在今廣東省合浦縣東北。2.隋置。故治在今浙江省紹興縣。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浙江》:“紹興府,《貢禹》揚 州之域,春秋時為越國。隋大業初,改為越州,旋曰會稽郡。唐復為越州。”又《浙江方輿紀要序》:“唐乾元初……浙江東節度使領越、眭、衢、婺、台、明、 處、溫八州。”唐陸羽《茶經‧八之出》:“浙東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3.元置。故治在今雲南省曲靖縣東南。《清一統志‧曲靖府表》:“越 州,憲宗六年立千戶。至元十二年改州屬曲靖路。”
(20)春秋時衛國地名。在今山東省曹縣附近。《左傳‧桓公元年》:“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杜預注:“垂,犬邱衛地也。越,近垂地名。”劉文淇舊注疏證:“越,春秋地名。《大事表》:越,當在山東曹州府曹縣附近。”
(21)地域的代稱。1.指廣東、廣西地區,也作我國南方的泛稱。《論衡‧物勢》:“長仞之象,為越僮所
,無便故也。”唐李白《古風》之五十六: “越客採明珠,提攜出南隅。”王琦注:“越,南越也,今廣東是。其地當天下之南而臨南海,海中有珠池,產明珠。”唐柳宗元《童區寄傳》:“越人少恩,生男 女必貨視之。”2.指浙江省或該省東部地區,也專指紹興一帶。如:越劇(即紹興一帶的劇種)。唐杜甫《壯遊》:“越女天下白,鑑湖五月。”魯迅《書 信‧致宋崇義
(22)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名。古時江浙閩粵之地為越族所居,稱為“百越”或“百粵”。如:於越在浙江,閩越在福建,揚越在江西,南越在廣東,駱越在安南。 《史記‧李斯列傳》:“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鹽鐵論‧相刺》:“越人夷吾、戎人由余,待譯而後通。而並顯齊、秦,人之心於
惡同也。”三國蜀諸葛 亮《隆中對》:“將軍既帝室之冑……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
(23)姓。《姓解》卷一:“越,姒姓也。史有越石父,其先夏少齊之後,封於會稽,自號越。”《萬姓統譜‧月韻》:“越,夏少康之後,姒姓。越王勾踐裔孫,無彊,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河南官氏志》:‘越彊氏改為越氏焉。’”
(二)huo2《廣韻》戶括切,入末匣。月部。 (1) 瑟底小孔。《集韻‧末韻》:“越,瑟虛。”《儀禮‧鄉飲酒》:“相者二人皆左何瑟,後首挎越。”鄭玄注:“挎,持也。相瑟者則為之持瑟,其相歌者徒相也。 越,瑟下孔也。”《尚書大傳》卷二:“古者帝王升歌清廟之樂,大琴練弦達越,大瑟朱弦達越。”明何景明《說琴》:“凡攻琴者,首選材,審製器,其器有四: 弦、軫、徽、越。弦以被音,軫以機弦,徽以比度,越以亮節。”明程本立《聽琴軒說》:“夫三尺之緡,方寸之越,引宮、商、角、徵、羽間作。”又孔穴。唐陸 龜蒙《耒耜經》:“前如桯而樛者曰轅,後如柄而喬者曰梢。轅有越,加箭可弛張焉。” (2)穿孔。《國語‧周語下》:“如是,而鑄之金,磨之石,繫之絲木,越之匏竹。”韋昭注:“越匏竹以為笙管也。越,謂為之孔也。”
(3)通“括(<現代音>kuo4<\/現代音>)”。結,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泰部》:“越,栏借為括。”《左傳‧桓 公二年》:“清廟茅屋,大路越席。”杜預注:“越席,結草。”孔穎達疏:“越席,結蒲為席。”《史記‧禮書》:“故大路越席,皮弁布裳。”裴駰集解引服虔 曰:“越席,結括草以為席也。”《禮記‧禮運》:“腥其俎,敦其殺,與其越席疏布以冪。”鄭玄注:“越席,翦蒲席也。”宋王禹偁《黃屋非堯心賦》:“處越 蓆而古風斯振,設土土钫皆而儉德黹弓钕小伛昭。”
 .......
Ken或許是對 一劫 有感而發
---

Dear HC,

在台灣荒鄉僻壤、大小村鎮開車,
我累積得到的經驗是,台灣的交通方向指示牌,
譬如說你要去「新竹縣的南埔」,
知道路線的不需要此指示,
不知道路線得靠指示牌找路只會越離目的地越遠。
HC 想必和蘇東坡一樣,
世間萬事無所不能,只有不能下棋而已。

圍棋打劫,是下棋到了一種狀況,是你吃掉我這一子,
我也可以馬上把這一子吃回來,
這樣棋局就會反覆下得沒完,
就只是把這一子吃來吃去。
所以初學下圍棋,必定先學打劫的圍棋規則,
當別人把吃掉你的子,形成打劫的情況之下,
你不能馬上吃回,必須在他處下一子,
下回才能把你被吃掉的子補回。
所以通常是攻其所必救之處,
否則就吃不回失去的子。
希望我的解釋不會和你的解釋一樣:
下過圍棋的,看打劫兩字,就知道意只何事,
沒下過圍棋的,
仍然不知道為什麼要打一個「劫」那麼長的時間。

Ken Su

-----打劫
劫奪財物。元˙楊訥˙西游記˙第一齣:「自家姓劉名洪,專在江上打劫為活。」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王元椿只曉得這條路上好打劫人,不想著來這條路上走的人,只貪近,便不是善良本分的人。」
下圍棋時,反覆爭奪一個從屬未定,可互相牽制的棋眼。唐˙杜荀鶴˙觀棋詩:「得勢侵吞遠,乘危打劫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