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頌,翦,大,從,飆,猋,耇,黃耇,卒然,從天而頌之,大天而思之,歌功頌德

  • 胡適1937年9/15 從香港搭 中國飛翦號飛美 26日抵舊金山
  • (在1935年,名為「中國飛剪號」(China Clipper)的水陸兩用飛機,從三藩市灣區的阿拉美達海軍航空基地起飛。歷經59個小時及停靠4站後,這架泛美航空飛機成功降落菲律賓馬尼拉,將 1,800磅的郵件運抵目的地。這些郵件若由蒸汽船運送,需要花15至16天的時間。 )


  •  
  • 19521226為臺南工學院 (後來的成功大學) 水工試驗所寫:
  •  「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裁之?」――《荀子天論》

清方苞《聖主躬耕籍田頌》:“兒童老,莫不式歌且舞。”

1.   部首 犬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2
注音一式 ㄅ|ㄠ
漢語拼音 bi 注音二式 bi


犬急奔。說文解字:「,犬走貌。」


迅急前往。楚辭˙屈原˙九歌˙雲中君:「靈皇皇兮既降,遠舉兮雲中。」王逸˙注:「,去疾貌也。」續漢書˙第十˙天文志上:「是時光武將兵數千人赴救昆陽,奔擊二公,并力發,號呼聲動天地,虎豹驚怖敗振。」


暴風。同「飆」。禮記˙月令:「風暴雨總至,藜莠蓬蒿並興。」




暴風。漢書˙卷八十七˙揚雄傳上:「風發拂,神騰鬼趡。」晉˙陸雲˙南征賦:「狂起而妄駭,行雲藹而芊眠。」

風。晉書˙卷五十四˙陸機傳:「落葉俟微以隕,而風之力蓋寡;孟嘗遭雍門以泣,而琴之感以末。」唐˙白居易˙立秋夕有懷夢得詩:「是夕涼起,閒境入幽情。」


如暴風一樣的行動。如:「車」﹑「股票狂」。




 144.   部首 彳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ㄘㄨㄥˊ
 漢語拼音  c n   注音二式  ts ng

跟隨。如:「跟」。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我者其由與?」

依順。如:「命」、「服」。禮記˙樂記:「樂者敦和率神而天。」

參予。如:「事」、「政」。

採取。如:「寬處理」。


向來。如:「他未遲到過!」


自、由。孟子˙離婁下:「施施外來。」唐˙杜甫˙月夜憶舍弟詩:「露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ㄗㄨㄥˋ zng(09680)


隨侍的人。如:「侍」、「僕」。

堂房親屬中比至親稍疏的。如:「兄弟」、「伯叔」。

附屬的、次要的。如:「犯」、「吏」。魏書˙卷一一三˙官氏志:「前世職次皆無品,魏氏始置之。」
ㄘㄨㄥ cong(09918)見「容」條。
ㄗㄨㄥ zong(09665)


蹤跡。同「蹤」。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聶政傳:「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絕。」漢書˙卷五十九˙張湯傳:「上問:『變事跡安起?』湯陽驚曰:『此殆文故人怨之。』」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從,隨行也。辵,亦聲。”按:徐灝《說文解字注箋》謂古今字。,二人相隨,即隨行之義。後加義符辵,隨行義遂為從字所專。
注音
釋義
(一)cong2《廣韻》疾容切,平鍾從。東部。 (1)隨行;跟隨。《說文‧部》:“從,隨行也。”《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史記‧項羽本紀》:“張良是時從沛公。”唐杜甫《石壕吏》:“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2)追逐。《書‧湯誓》:“夏師敗績,湯遂從之。”孔傳:“從,謂逐討之。”《詩‧齊風‧還》:“並驅從兩肩兮。”毛傳:“從,逐也。獸三歲曰肩。”《左傳‧成公十六年》:“晉韓厥從鄭伯,其御杜溷羅曰:‘速從之﹖其御屢顧,不在馬,可及也。’”杜預注:“從,逐也。”
(3)隨
;接。《左傳‧隱公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杜預注:“從,隨也。”《史記‧夏本紀》:“不如言,刑從之。”司馬貞索隱:“謂不用命之人,則亦以刑罰而從之。”唐皮日休《補周禮九夏系文》:“此歌之大者,載在樂章。樂崩,亦從而亡。”
(4)隨從者。《廣雅‧釋詁一》:“從,使也。”《書‧冏命》:“其侍御僕從,罔匪正人。”《世說新語‧方正》:“在御道逢匡術,賓從甚盛。”
(5)率;帶領。《韓非子‧難三》:“夫六晉之時,知氏最強,滅范、中行而從韓、魏之兵以伐趙。”三國魏曹植《苦思行》:“鬱鬱西嶽巔,石室青蔥與天連;中有耆年一隱士,鬚髮皆皓然;策杖從我游,教我要忘言。”
(6)牽。《淮南子‧氾論》:“烏鵲之巢,可俯而探也;禽獸,可羈而從也。”高誘注:“從,猶牽也。”
(7)聽從;依順。《書‧益稷》:“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後言。”孔傳:“無得面從我違,而退後有言我不可弼。”《墨子‧號令》:“不從令者斬。”《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從其計。”
(8)采取某種處理方式或態度。如:從速;喪事從簡;坦白從寬。
(9)言詞順暢。《左傳‧昭公十一年》:“不昭不從。”杜預注:“言順曰從。”《後漢書‧李雲傳》:“貴在於意達言從,理歸乎正。”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文從字順各識職,有欲求之此其躅。”
(10)和順之道;正常秩序。《左傳‧昭公五年》:“豎牛禍叔孫氏,使亂大從,殺適立庶。”孔穎達疏引服虔曰:“使亂大和順之道。”又《哀公二年》:“鄭勝亂從。”王引之述聞:“亂從,猶言犯順。”
(11)為;從事。《管子‧正世》:“知得失之所在,然後從事。”尹知章注:“從,為。”隋王通《文中子中說‧事君》:“古之從仕者養人,今之從仕者養己。”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及使之從政,則茫然不知其方者,皆是也。”
(12)用來指出漢字所由構成的成分。五代徐鍇《說文繫傳》:“從,隨行也。從辵,從
,亦聲。”宋沈括《夢溪筆談‧藝文一》:“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左皆從木。”
(13)同宗。堂房親屬。《集韻‧用韻》:“從,同宗也。”《儀禮‧喪服》:“從父姊妹。”鄭玄注:“父之昆弟之女。”《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張濟自關中走南陽,濟死,從子繡領其
。”《晉書‧謝安傳》:“謝安,字安石,尚從弟也。”
(14)次;副。古代官品有正,有從。《魏書‧官氏志》:“前世職次皆無從品,魏氏始置之。”《文獻通考‧職官考‧官品》:“後魏以九品分正從,隋唐以來因之。”
(15)從屬的;次要的。如:從犯;主從不分。
(16)副詞。從來;向來。如:他從不遲到;他從未去過北京。元佚名《鬧銅臺》楔子:“從在東京為教首,今來山內度時光。”明劉兌《嬌紅記》:“這一樹碧桃從在粉牆西。”
(17)介詞。1.表示起點,相當於“自”、“由”。《爾雅‧釋詁上》:“從,自也。”《詩‧小雅‧何人斯》:“伊誰云從。”鄭玄箋:“譖我者,是言從誰 生乎。”《史記‧五帝本紀》:“瞽叟從下縱火焚廩。”唐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2.表示對象,相當於“向”。《世說新語‧任 誕》:“劉伶病酒渴甚,從婦求酒。”明湯顯祖《紫釵記‧佳期議允》:“春從繡戶排,月向梅花白。”《明史‧徐光啟傳》:“從西洋人利瑪竇學天文、曆算、大 氣,盡其術。”3.表示原因、途徑,相當於“因”、“由”。《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韓非子‧愛臣》:“昔者紂之 亡,周之卑,皆從諸侯之博大也。”《漢書‧外戚傳》:“霍光夫人顯欲貴其小女,道無從。”顏師古注:“從,因也,由也。無由得內其女。”4.表示憑藉,根 據。晉陶潛《桃花源詩》:“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甜鄄心。”唐杜甫《秋野五首》之一:“棗熟從人打,葵荒欲自鋤。”《水滸全傳》第四十五回:“兄弟一把拿 來,從哥哥發落。”
(18)多;重
。《爾雅‧釋詁上》:“從,重也。”《詩‧大雅‧既醉》:“釐爾女士,從以孫子。”唐杜甫《題桃樹》:“小徑升堂舊不斜,五株桃樹亦從遮。”仇兆鰲注:“從,一作重。”
(19)姓。《萬姓統譜‧冬韻》:“從,《姓苑》云:漢將軍從成公之後,望出東苑。”《續通志‧氏族略六》:“從氏,明從龍,順天舉人,任知縣,有政聲。”
(二)zong4 《廣 韻》疾用切,去用從。東部。通“縱”。1.南北為縱,東西為橫。《集韻‧鍾韻》:“從,南北曰從。”《詩‧齊風‧南山》:“蓺麻如之何﹖衡從其畝。”又特 指“合縱”,戰國時期六國反對秦國的聯盟。李斯《諫逐客書》:“遂散六國之從。”2.長;豎。《廣雅‧釋詁二》:“從,長也。”《墨子‧備蛾傅》: “廣從各丈二尺。”《楚辭‧招魂》:“豺狼從目。”王逸注:“從,豎也。”《戰國策‧秦策二》:“從某至某,廣從六里。”宋蘇軾《法惠寺橫翠閣》:“朝見山橫,暮見山從。”3.放;放縱。《論語‧八佾》:“從之純如也。”邢昺疏:“從,讀曰縱。謂放縱也。”《禮記‧曲禮上》:“欲不可從,志不 可滿。”鄭玄注:“從,放縱也。”《聊齋志異‧愛奴》:“既從兒懶,又責兒工,此等師我不慣作。”4.連詞。縱然;盡管。《左傳‧宣公二年》:“從其有 皮,丹漆若何﹖”唐陸暢《疾愈步庭花》:“從困不扶靈壽杖,恐驚花里早鶯飛。”
(三)zong1《集韻》將容切,平鍾精。 (1)同“蹤”。鹃钫宗跡。《字彙補‧彳部》:“從,與蹤同。”《史記‧刺客列傳》:“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絕從。”司馬貞索隱:“從,音蹤。”《漢書‧張湯傳》:“變事從安起﹖”顏師古注:“從,讀曰蹤。” (2)同“鬃”。髻高。《集韻‧江韻》:“鬃,髻高也。或作從。”
(四)cong1 《廣 韻》七恭切,平鍾清。東部。〔從容〕1.舒緩安閑;不慌不忙。《書‧君陳》:“寬而有制,從容以和。”《漢書‧嚴助傳》:“助侍燕從容。”顏師古注:“從 容,閒語也。”《資治通鑑‧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恐中國無主必大亂,已不得從容而去。”胡三省注:“從容,不急遽之貌。”2.舉動。《楚辭‧九章‧懷 沙》:“重華不可悟兮,孰知余之從容。”王逸注:“從容,舉動也。”《禮記‧緇衣》:“長民者衣服不貳,從容有常。”孔穎達疏:“謂舉動有其常 度。”3.調解;斡旋。《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贊》:“陸賈位止大夫,致仕諸呂,不受憂責,從容平、勃之間,附會將相以彊社稷。”顏師古注:“謂和輯陳 平、周勃以安漢朝也。”4.(時間或經濟)充分;寬裕。如:時間很從容;手頭從容。
(五)song3 《集韻》足勇切,上腫精。〔從容〕同“慫恿(涌鄄心)”。鼓動。《集韻‧腫韻》:“慫,《方言》:‘慫涌,勸也。’或作從。”方成珪考正:“涌鄄心涌,據《方言》正。”《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日夜從容王密謀反事。”張守節正義:“從容,謂勸獎也。”
(六)zong3 《集韻》祖動切,上董精。〔從從〕高大貌。《集韻‧董韻》:“從,高大貌。”《禮記‧檀弓上》:“爾毋從從爾。”鄭玄注:“從從,謂大高。”陸德明釋文:“從音黹蛲匆心伛,高也。”


歌功頌德

eulogy


 音節
eu • lo • gy
発音
júːlədʒi
eulogyの変化形
eulogies (複数形)
[名]
1 (人・物を)賛美する演説[文章], 賛辞, ほめ言葉;((米))(特に死者に対する)頌徳(しょうとく)文, 追悼頌徳演説. ⇒ELEGY
pronounce a eulogy for ...
…の追悼演説を行う.
2 [U]賞賛, 賛美, 称揚.
[後ラテン語eulogia (eu-よく+logia話すこと)]




領頭字
解形
《說文》:“頌,也。頁,公聲。容钫頁,籀文。”
注音
釋義
(一)rong2《廣韻》餘封切,平鍾以。東部。 (1)儀容。後作“容”。《說文‧頁部》:“頌,貌也。”段玉裁注:“貌下曰:‘頌,儀也。’古作頌,今作容。古今字之異也。”《漢書‧儒林傳‧毛公》:“(魯)徐生以頌為禮官大夫,傳子至孫延、襄。”顏師古注:“頌讀與容同。”《沛相楊統碑》:“遮考斯之頌儀。” (2)通“容”。寬容。《漢書‧惠帝記》:“有罪當盜械者,皆頌繫。”顏師古注:“古者頌寬容同。”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頁部》:“此假頌為容字也。”又《刑法志》:“年八十以上,八歲以下,及孕者未乳,師、毛儒當鞠繫者,頌繫之。”顏師古注:“頌,讀曰容。容,寬容之, 不桎梏。”
(3)公,直。《漢書‧吳王濞傳》:“它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頌共禁不與。”顏師古注:“頌讀曰容。如淳曰:‘頌,猶公也。’”明張居正《辛未會試程策》:“今之為法壅者,其病有四,愚請頌言而毋諱,可乎﹖”
(二)song4《廣韻》似用切,去用邪。東部。 (1) 歌頌。《釋名‧釋典藝》:“稱頌成功謂之頌。”《荀子‧天論》:“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史記‧封禪書》:“(秦始皇)即位三年,東镂钬怀郡 縣,祠騶嶧山,頌秦功業。”唐李白《漢東紫陽先生碑銘》:“青青松柏,離離山隅,篆石頌德,名揚八區。”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 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又祝頌。如:順頌時安;並頌儷祉。《禮記‧檀弓下》:“君子謂之禱。”孔穎達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禱者,求福以自輔 也。” (2)占兆之詞。《周禮‧春官‧大卜》:“其頌皆千有二百。”鄭玄注:“頌,謂繇也。”孫詒讓正義:“《左‧閔二年傳》云:‘成風聞成季之繇。’杜注云: ‘繇,卦兆之占辭。’”《文心雕龍‧頌讚》:“容告神明謂之頌。”明高濂《玉簪記‧譚經》:“閉關方自坐圜中,又請談經說頌。”
(3)《詩》六義之一。指《詩經》中三種詩歌類型之一,即收集在《周頌》、《魯頌》、《商頌》中的祭祀時用的舞曲歌辭。《詩‧國風‧關雎序》:“故詩有六 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論語‧子罕》:“雅、頌各得其所。”清阮元《釋頌》:“頌之訓為美盛德者,余義也;頌之訓為 形容者,本義也。且頌字即容字也……今世俗所傳之木钫羊字始于《唐韻》,即容字。豈知所謂《周頌》、《魯頌》、《商頌》者,若曰周之樣子、魯之樣子、商之 樣子而已,無深義也。三《頌》各章皆是無容,故稱為頌。若元以後劇曲,歌者、舞者與樂器全動作也。”
(4)文體之一,指以頌揚為目的的詩文。《文心雕龍‧頌贊》:“原夫頌惟典雅,辭必清鑠,敷寫似賦,而不入華侈之區;敬慎如銘,而異乎規戒之域。”南朝梁蕭統《文選序》:“頌者,所以游揚德業,褒讚成功。”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
(5)通“誦”。朗讀。《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朱熹注:“頌、誦通。”《三國志‧魏志‧文帝紀》:“闕里不聞講頌之聲,四時不觀蒸嘗之位。”
(6)姓。《廣韻‧用韻》:“頌,姓。出何氏《姓苑》。”


(一)ㄙㄨㄥˋ
詩經六義之一。是配合舞蹈,讚美祖先、神靈、君主的
  樂歌,可分為周頌、魯頌、商頌等。
 文體名。一種以讚美表揚為內容的文體。如劉伶的酒德
  頌、陸機的漢高祖功臣頌。

稱讚別人的好處。如:「歌功頌德」。史記.卷二十八
  .封禪書:「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騶嶧山,頌秦
  功業。」
 祝禱。通常用於書信中。如:「敬頌近安」、「順頌時
  安」。
 朗讀。通「誦」。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
  不知其人可乎?」
(二)ㄖㄨㄥˊ
儀容。通「容」。說文解字:「頌,貌也。」段玉裁.注
 :「貌下曰:『頌,儀也。』古作頌貌,今作容貌。」漢
 書.卷八十八.儒林傳.毛公傳:「教時,徐生以頌為禮
 官大夫,傳子至孫延、襄。」

寬容。通「容」。史記.卷八十三.魯仲連鄒陽傳:「世
 以鮑焦為無從頌而死者,皆非也。」



     eulogy;extol;laud;ode;praise;song;
     頌
     (1)
     頌
     sòng
     (2)
     (形聲。從頁(xié),公聲。從“頁”的字一般與“頭”有關。本義:容貌,儀容)
     (3)
     同本義[looks]
     頌,貌也。――《說文》
     魯徐生善為頌。――《漢書·儒林傳》
     庶考斯之頌儀。――《楊統碑》。經傳皆以容為之。
     (4)
     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容”
     (5)
     占兆之詞[divination]
     其頌皆千有二百。――《周禮·大蔔》
     (6)
     《詩經》的六義之一[asectioninTheBookofSongs(《詩 經》)consistingofsacrificialsongs]。與風、雅、賦、比、興合稱六義。指《詩經》中三種詩歌類型之一,即收集在《周頌》、 《魯頌》、《商頌》中的祭祀時用的舞曲歌辭
     (7)
     文體之一,指以頌揚為目的的詩文[eulogy;ode]。常以情調的特別激揚、風格的精煉、詩行的長短不一和詩節形式的複雜為 標誌。如:史岑《出師頌》;頌贊(文體名。頌,是用以歌頌功德,如揚雄有《趙充國頌》;贊原用於讚美,後來也用於評論。如袁宏有《三國名臣序贊》)
     頌
     (1)
     頌
     sòng
     (2)
     歌頌[eulogize;extol;laud;praise]
     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
     什一行而頌聲作矣。――《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3)
     又如:頌椒(歌頌皇后);頌子(文體的一種);頌古(佛家語。指選過去的公案,用詩句來頌出它的思想精義);頌美(讚揚他人的功德)
     (4)
     祝頌[extendgoodwishes]。如:順頌時安;並頌儷祉
     (5)
     通“誦”。朗讀[readloudly]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否?――《孟子·萬章下》
     少為書生,家以農畝為業,而專精頌讀,晝夜不息。――《後漢書·逸民傳》
     頌詞
     sòngcí
     (1)
     [complimentary address;panegyric;eulogy;citation]∶表彰功績或表達祝願的講話或文章
     (2)
     ∶大使在遞交國書時發表的講話
     頌歌
     sònggē
     (1)
     [song]∶讚美祝頌的詩歌
     欣歡之聲浹於億兆,銜感之至形於頌歌。――唐·宋璟《三月三日為百官謝賜宴表》
     (2)
     [hymnofpraise]∶讚美;祝頌
     天下翕然,一口頌歌。――《新唐書·張玄素傳》
     士頌歌於政教,民謠詠於渥恩。――《宋書·謝靈運傳·撰征賦》
     頌古非今
     sònggǔ-fēijīn
     [eulogize the past at the expense of the present]頌揚古代的,否定現代的
     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的地位…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讚揚任何封建的毒素。――《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頌文
     sòngwén
     [panegyric]頌揚性的演說或文章
     頌揚
     sòngyáng
     [laud;extol;praise;eulogize]稱讚表揚
     頌揚戰功
     這是朝鮮人民頌揚羅盛教的歌。――《羅盛教》
     頌諛
     sòngyú
     [flatter]稱頌討好
     頌祝
     sòngzhù
     [expressgoodwishes]祝福,頌揚
     頌
     (頌)
     sòng ㄙㄨㄥˋ
     (1)
     讚揚:~揚。歌~。~詞。贊~。~古非今。
     (2)
     以頌揚為內容的文章或詩歌:祖國~。青春~。
     (3)
     祝願:祝~。敬~大安。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王筠釋例:“此謂天地之大,無由象之以作字,故象人之形以作大字,非謂大字即是人也。”
注音
釋義
(一)da4《廣韻》徒蓋切,去泰定。又唐佐切。月部。 (1) 在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力量、強度、年齡、重要性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對象。與“小”相對。《廣韻‧泰韻》:“大,小大也。”《詩‧大雅‧行 葦》:“酌以大斗/鬥,以祈黃。”《史記‧高祖本紀》:“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唐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直,長河落日圓。” 朱自清《房東太太》:“電氣掃除器那東西價錢很大,不容易脫手。” (2)在程度、規模、聲勢、時間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對象。《莊子‧知北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朱德《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三十五週年》:“人民大解放,國勢日繁榮。”
(3)指(思想、品德)高尚;(知識、著作等)淵博,(技藝、技巧等)精湛。如:藝術大師;語言大師;貽笑大方。《易‧乾》:“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孔 穎達疏:“有人君之德,故稱大人。”《孟子‧盡心上》:“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宋歐陽修《鎮陽讀書》:“大論叱佛老,高聲誦唐虞。”
(4)尊重;推崇。《荀子‧性惡》:“大齊信焉而輕貨財。”楊倞注:“大,重也。”《新五代史‧一行傳‧鄭遨傳附張薦明》:“(後晉)高祖大其言,延入內殿講《道德經》,拜以為師。”嚴復《論世變之亟》:“是故《春秋》大一統。一統者,平爭之大局也。”
(5)敬詞。如:尊姓大名;大作。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泰部》:“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詞。”《詩‧小雅‧賓之初筵》:“大侯既抗,弓矢斯 張。”毛傳:“大侯,君侯也。”《戰國策‧齊策一》:“齊僻陋隱居,託於東海之上,未嘗聞社稷之長利,今大客幸而教之。”《後漢書‧蘇章傳》:“祖父純, 字桓公,有高名。性強切而持毀譽,士友咸憚之……三輔號為‘大人’。”李賢注:“大人,長老之稱,言尊事之也。”《鏡花緣》第六十一回:“這‘綠香’二 字,不獨別致,而且極傳此地之神。這定是紫瓊姐姐大筆了。”
(6)極;很。《詩‧魯頌‧閟宮》:“奄有龜蒙,遂荒大東。”鄭玄箋:“大東,極東,海邦近海之國也。”《漢書‧霍光傳》:“長公主大以是怨光”。宋蘇軾《留侯論》:“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7)年輩較長或排行第一的。清翟灝《通俗編‧數目》:“今人兄弟行次稱一為大,不知始自何時。”《史記‧外戚世家》:“武帝下車泣曰:‘嚄!大姊,何藏 之深也!’”《玉臺新詠‧古樂府六首‧相逢狹路間》:“大婦織羅綺,中婦織流黃,小婦無所作,挾瑟上高堂。”清黃燮清《吳江嫗》:“大男被拘繫,無由饋粥 糜。次男避追呼,遠出無歸期。”
(8)誇大,自誇。《史記‧高祖本紀》:“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孔穎達疏:“大,謂誇大。”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編‧杜少陵三》引《王直方詩話》:“范蜀公云:‘武侯廟柏今十丈,而杜工部云:黛色參天二千尺。古之詩人好大其事,大率如此。’”
(9)古代下一輩對上一輩的稱呼所加的字,如稱祖父為“大父”,稱祖母為“大母”。《韓非子‧五蠹》:“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 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漢書‧文三王傳》:“李太后,親平王之大母也。”顏師古注:“大母,祖母也。”《漢書‧婁敬傳》:“冒頓 在,固為子土钫胥;死,外孫為單于。豈曾聞(外)孫敢與大父亢(抗)禮哉﹖可毋戰以漸臣也。”
(10)方言。父親。明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二‧方言》:“父曰爹,又曰別,又曰大。”蔣光慈《弟兄夜話》:“俺大叫俺來上海看看你。你這些年都沒有回 去,俺大想得什麼似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五章:“去年年底,我大因還不起閻王債,眼看日子沒過頭,上吊死了。”
(11)方言。指伯父或叔父。如:俺三大是個勞模。
(12)舊時金屬幣“大錢”的省稱,亦泛指錢幣。朱雨尊編《民間歌謠全集‧御苑禁城修馬路》:“(巡警)穿洋靴,戴洋帽,身穿一件狗皮襖。月月口份關不少,除去吃喝一大剩不了。”葉聖陶《金耳環》:“三塊錢,總比一個大也沒有好多了。”
(13)副詞。大體上;大約。《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時已昏,漢匈奴相紛挐,殺傷大當。”司馬貞索隱:“以言所殺傷大略相當。”《金史‧太宗紀》:“朕親巡已久,功亦大就,所獲州部,政須綏撫,是用還都。”
(14)再。如:大前天;大後日。
(15)用在時間或節令前表示強調。如:大熱天;大年初一;大禮拜天。
(16)姓。《風俗通‧姓氏篇》:“大氏,大庭氏之後。又大填、大山稽,並黃帝師;大呓钫欠,為顓頊師。《禮記》:大連,東夷之子。”《正字通‧大部》:“大,姓。漢大利,明洪武中知縣大有。”
(二)dai4《廣韻》徒蓋切,去泰定。 (1)“山大王”、“大夫(醫生)”的“大”讀<現代音>dai4<\/現代音>。 (2)用同“代”。1.世代。《李陵變文》:“陵家曆大為軍將,世世從軍為國征。”2.代替。《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九引《樂府雜錄》:“大面出於北 齊。”按:唐段安節《樂府雜錄‧鼓架部》作“代面出於北齊”。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卷十四‧樂通三‧散樂》:“大面,一名‘代面’。出北齊蘭陵王長恭,膽勇 善戰,以其顏貌無威,每入陣即著面具,後乃百戰百勝。戲者衣紫腰金,執鞭。唐相沿弄此。亦入歌曲。”
(3)用同“待”。等待。《敦煌變文集‧難陀出家緣起》:“何處愚夫至此,輒來認我為妻﹖不如聞早
迴,莫大此時挫辱。”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三折:“安排香桌兒去,我大燒炷夜香咱。”
(三)tai4 《集韻》他蓋切,去泰透。通“太”。清江沅《說文釋例》:“古只作‘大’,不作‘太’。《易》之‘大極’,《春秋》之‘大子’、‘大上’,《尚書》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漢》之‘大上皇’、‘大后’,後人皆讀為太。或徑改本書,作‘太’及‘泰’”。


 1.   部首 老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9
 注音一式 ㄍㄡˇ
 漢語拼音   u  注音二式 g u


背彎曲,面有壽斑的高壽老人。文選˙于令升˙晉紀總論:「內睦九族,外尊事黃。」



 1. 卒然
 注音一式 ㄘㄨˋ ㄖㄢˊ
 漢語拼音 c  r n  注音二式 ts  r n
 相似詞 驀地、突然、忽地、忽然、驟然  相反詞 
突然。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又薄從上雍,恐卒然不可為諱,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宋˙蘇軾˙留侯論:「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3.   部首 羽 部首外筆畫 9 總筆畫 15
注音一式 ㄐ|ㄢˇ
漢語拼音 ji 注音二式 ji

削減。管子˙任法:「大臣能以其私附百姓,公財以祿私土。」

消滅﹑剷除。詩經˙魯頌˙悶宮:「居岐之陽,實始商。」呂氏春秋˙季夏紀˙制樂:「此文王之所以止妖殃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