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佉盧文(Kharoti,意為「驢唇」),又名犍陀羅文/ 驢唇體 (2)

ㄑㄩ盧文(Kharoṣṭhī,意為「驢唇」),又名犍陀羅文,是一種古代文字,通用於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帶, 最早發現的佉盧文可追溯至公元前251年,至公元3世紀時就已逐漸消失,但在絲綢之路各地仍被使用,可能一直到7世紀才徹底被遺棄。
English
日本語

-----驢唇體 (2)
Dear HC,

你的貼文提到:

  「佉盧文(Kharoti,意為「驢唇」),又名犍陀羅文」,

  「犍陀羅語」是一種語言,一般是指在「犍陀羅」區域使用的那種

  Prakrit (學術界譯為「俗語(古印度俗語),用以區別 Sanskrit 梵語(雅語))。

  佉盧文(Kharosti,意為「驢唇」)是一種文字書寫體,
類似你可以用拉丁字體、俄文字體

   拼寫英文、德文,但是,此篇文字是俄文、德文、還是英文,

  仍然要看 spelling 一個字的方式,而不是看它用那一種字體拼音。

  印象中,現存文物有用驢唇體書寫的閃族語言。

  「犍陀羅語(Prakrit 俗語)」有兩種字體(婆羅米文 Brahmi 和 佉盧文 Kharoti)。

  至於佉盧文稱為驢唇體,並不是它的本名,

  佉盧文的字母寫法像是「驢唇」,初學者戲稱「驢唇」,

  至於佉盧文(Kharosti)這個字的原本涵義是什麼?

  就難以追究,學術界僅有猜測,而無定論。

  嘻!一事不知,儒者之恥,是以為記。

     Ken Su


---(1)
Dear HC,

佛教文獻學的另一支顯學:
 華盛頓大學的Gandhari寫本研究也在一本一本出,
他們至少有7位學者在整理那些驢唇文,以richard
solomon為首。還有從阿富汗走私到挪威的The Schøyen
Collection(超過一千件文書)。兩年前在京都遇到林梅村老師,特意去佛教大學看他從松田和信那裡得到的第一本整理成果,貴得要死。這裡有這個大型工程的基本介紹:http://www.nb.no/baser/schoyen/index.html
一些著名的早期佛典研究者比如辛嶋靜志等都參與了這個工程,全部學者來自歐美日本等地,但居然沒有中國學者參與,實在是奇怪。法蘭克福大學有個印歐語寫本資料庫,值得一看:http://titus.fkidg1.uni-frankfurt.de/indexe.htm

        Ken Su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