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胡,須,容心,無所容心,鬍鬚,胡思亂量,廝啈

其於古人也,吾時而師之,時而友之,時而敵之,無容心焉。(梁啟超)

容心 猶言留心,在意。宋黃光大《積善錄》:“逆耳骨鯁之言,與世俗違者甚多,未覺有毀譽之私。能而公言在我,好惡在彼,吾何容心哉!” 清昭槤《嘯亭雜錄·徐中丞》:“故於服食居處,人以是供,公以是受,不容心於豐,亦不容心於儉也。” 魯迅《墳·從鬍鬚說到牙齒》:“事不干己,是無所容心於其間的。”


無所容心
不在意,不留意。魯迅《吶喊·兔和貓》:“夏夜,窗外面常聽到蒼蠅的悠長的吱吱的叫聲,這一定是給蠅虎咬住了,然而我向來無所容心於其間。” 葉聖陶《李太太的頭髮》:“'我想把頭髮剪掉,你看怎樣?'女兒來了以後, 李太太故作無所容心的神態說,但語調實在不很自然。”
 25.   部首   部首外筆畫 12 總筆畫 15
 注音一式 ㄙ
 漢語拼音 s   注音二式 s 

僕役。玉篇˙部:「,賤也。」如:「小」。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傳:「徒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

對人輕侮的稱呼。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一折:「俺如今尋見那,扯到官償命來。」三國演義˙第一回:「我等親赴血戰,救了這,他卻如此無禮。」


互相。如:「殺」、「耳鬢磨」。宋˙歐陽修˙漁家傲˙荷葉田田青照水詞:「蓮子與人長類,無好意,年年苦在中心裡。」水滸傳˙第六回:「你是我手裡敗將,如何再來敢併?」

hèng   ㄏㄥˋ
 1. 哄骗。
 2. 表示厉害、发狠的声音。

領頭字
解形
《說文》:“胡,牛黹鲫囗懒伛钫頁垂也。肉,古聲。”
注音
釋義
(一)hu2《廣韻》戶吳切,平模匣。魚部。 (1) 獸頷下垂肉。《說文‧肉部》:“胡,牛黹鲫囗懒伛钫頁垂也。”《詩‧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孔穎達疏:“毛以為狼之老者,則頷下垂胡。” 朱熹注:“胡,頷下懸肉也。”《漢書‧郊祀志上》:“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顏師古 注:“胡謂頸下垂肉也。” (2)頸;喉嚨。《類篇‧肉部》:“胡,頸也。”《正字通‧肉部》:“胡,喉也。”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二:“古人讀侯為胡。《息夫躬傳》師古曰: ‘咽,喉嚨。’即今人言胡嚨耳。”《漢書‧金日磾傳》:“日磾捽胡投何羅殿下,得禽縛之,窮治皆伏辜。”顏師古注引晉灼曰:“胡,頸也。”
(3)戈上下垂如胡的部分。《正字通‧肉部》:“胡,戈頸也。”《周禮‧考工記‧冶氏》:“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孫詒讓正義:“胡之言喉也。援曲而有胡,如人之喉在首下,曲而下垂然。”
(4)戟。《方言》卷九:“戟,東齊、秦、晉之間謂其大者曰鏝胡。”《廣雅‧釋器》:“胡,戟也。”
(5)下;下垂。《爾雅‧釋水》:“胡蘇。”邢昺疏引李巡曰:“其水下流,故曰胡蘇。胡,下也。蘇,流也。”《禮記‧深衣》“袂圜以應規”漢鄭玄注:“謂胡下也。”陸德明釋文:“胡下,下垂曰胡。”
(6)大。《廣雅‧釋詁一》:“胡,大也。”
(7)老,長壽。《釋名‧釋長幼》:“九十曰鮐背……或曰胡者,咽皮如
胡也。”《詩‧周頌‧載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寧。”毛傳:“胡, 壽也。”《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黹镐识口伛,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孔穎達疏:“胡是老之稱也。”
(8)遐;遠。《儀禮‧士冠禮》:“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鄭玄注:“胡,猶遐也,遠也。”
(9)任意亂來。宋朱熹《答潘文叔》之一:“而於日用之間,稍立程課,著實下功夫,不要如此胡思亂量,過卻日子也。”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三:“周筠 聞其事,遂以覆帖告變,時韓侂冑已被酒,視之曰:‘這漢又來胡說。’於燭上焚之。”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九百孩兒,休把人廝啈,你甚胡來我怎信﹖”
(10)黑。唐李商隱《驕兒》:“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
(11)代詞。表示疑問。1.相當於“何”。《玉篇‧肉部》:“胡,何也。”《詩‧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鄭玄箋:“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 也。君何不歸乎﹖”《漢書‧王褒傳》:“其得意若此,則胡禁不止﹖”顏師古注:“胡、曷皆何也。”唐杜甫《
懷二首》之二:“胡為有結繩,陷此膠與漆 ﹖”2.相當於“什麼”、“怎樣”。《左傳‧桓公十五年》:“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漢書‧蕭何傳》:“相國胡大罪﹖陛下繫之暴也﹖”
(12)副詞。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於“豈”。《左傳‧昭公七年》:“同始異終,胡可常也﹖”
(13)祭器。也作“瑚”。《左傳‧哀公十一年》:“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杜預注:“胡簋,禮器名。夏曰胡,周曰簋。”《韓
碑》:“脩造禮樂,胡輦器用,存古舊宇,慇勤宅廟。”
(14)古代稱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集韻‧模韻》:“胡,虜牛钫匆鄄心稱。”《周禮‧考工記總目》:“粵無鎛,燕無函,秦無廬,胡無弓車。”鄭玄注引 鄭司農曰:“胡,今匈奴。”《漢書‧匈奴傳上》:“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為小禮以自煩。”宋岳飛《滿江紅》:“壯志飢
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又指來自少數民族的。如:胡琴;胡椒;胡桃。《戰國策‧趙策二》:“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後漢書‧五行志一》:“靈帝好胡服、 胡帳、胡、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又泛指外國。《搜神記》卷二:“晉永嘉中,有天竺胡人,來渡江南。”
(15)古國名。其地在今安徽省阜陽縣西北。《左傳‧定公十五年》:“二月,楚滅胡。”
(16)姓。《通志‧氏族略二》:“胡氏,子爵。其地在今穎州汝陰西二里胡城是也。”

 繁體 胡思亂量拼音 hú sī luàn liànɡ注音 ㄏㄨˊ ㄙㄧ ㄌㄨㄢˋ ㄌㄧㄤˋ
猶胡思亂想。指沒有根據,不切實際的瞎想。詞語解釋
猶胡思亂想。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下:“慈聖意不懌,曰:'皇親輩皆笑太后欲於舊渦尋兔兒。'聞者驚懼,皆退數步立。獨琦不動,曰:'太后不要胡思亂量。'” 宋朱熹《答潘文叔書》之一:“切宜便就腳下一切掃去,而於日用之間,稍立程課,著實下工夫,不要如此胡思亂量過卻日子也。” 宋王明清《揮麈後錄》卷十一:“ 秦復曰:'且管了銓曹職事,不須胡思亂量。'”




領頭字
解形
《說文》:“須,面毛也。頁,庞。”朱駿聲通訓定聲:“《禮記‧禮運》疏引《說文》:‘須,謂頤下之毛。’象形。按頤下曰須,口上曰髭,頰旁曰須鄄冉。俗字作鬚。”
注音
釋義
(一)xu1《廣韻》相俞切,平虞心。侯部。 (1) 鬍鬚。後作“鬚”。《說文‧須部》:“須,面毛也。”《易‧賁》:“賁其須,與上興也。”孔穎達疏:“須是上須(附)于面。”唐杜甫《洗兵馬行》:“張公 一生江海客,身長九尺須眉蒼。”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五論文人相輕──明術》:“這正如傳神的寫意畫,並不細畫鬚眉。”專指下巴上的鬍子。《釋名‧釋形 體》:“頤下曰須。”《漢書‧高帝紀上》:“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顏師古注:“在頤曰須,在頰曰髯。”《世說新語‧規 箴》:“丞相翹須,厲色上坐。” (2)動植物及其它物體上像鬚的東西。如:觸鬚、鬚根、花鬚。《周禮‧秋官‧冥氏》:“若得其獸,則獻其皮、革、齒、須、備。”鄭玄注引鄭司農曰:“須直謂頤下須。”晉左思《吳都賦》:“軺驌驦,旂魚須。”葉聖陶《祖母的心》:“你看中心有小小的蓮蓬,有許多鬚。”
(3)要求;尋求。也作“需”。《廣韻‧虞韻》:“須,意所欲也。”《通典‧兵十二‧死地勿攻》:“(孫)武曰:‘決命爭強,死而須鬥。’”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辭不貴奇,競須新事。”《宋史‧李綱傳上》:“金人須金幣以千萬計,求割太原、中山、河間地。”
(4)等待。《篇海類編‧身體類‧須部》:“須,待也。”《書‧多方》:“天惟五年,須暇之子孫。”孫星衍疏:“須者,《釋詁》云:‘待也。’”《楚辭‧ 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君誰須兮雲之際。”洪興祖補注引李周翰云:“須,待也。”王安石《上杜學士言開河書》:“方夏歷旬不雨,則
川之涸, 可立而須。”
(5)止。《書‧五子之歌序》:“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孫星衍注引馬融曰:“須,止也。”
(6)遲緩。《正字通‧頁部》:“須,遲緩也。”《左傳‧成公二年》:“師敗矣,子不少須,
懼盡。”《荀子‧禮論》:“故天子七月,諸侯五月,大夫三月,皆使其須足以容事。”王念孫雜志引王引之曰:“須者,遲也。謂遲其期,使足以容事也。”
(7)用。《正字通‧頁部》:“須,用也。”《論衡‧自紀》:“且禮有所不待,事有所不須。”宋蘇軾《與范子豐六首》之六:“昏嫁所須,不可奈何。”
(8)是。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一:“須,猶是也。”宋王安石《見鸚鵡戲作》:“直須強學人間語,舉世無人解鳥言。”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二折:“我與那左丞相是兄弟,我和你須叔姪。”
(9)須臾,片刻。《荀子‧王制》:“罷不能,不待須而廢。”楊倞注:“須,須臾也。”
(10)菜名。蔓菁。《爾雅‧釋草》:“須,葑蓯。”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需部》:“須,即蔓菁也。”
(11)草名。《爾雅‧釋草》:“須,薞蕪。”郭璞注:“薞蕪,似羊蹄,葉細,味酢,可食。”
(12)副詞。1.表示事實上或情理上必要,相當於“應”、“必須”。清劉淇《助字辨略》卷一:“須,應也。”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一:“須,猶應 也;必也。”《論衡‧明雩》:“政治之災,須耐求之。”唐杜甫《投簡梓州幕府兼簡韋十郎官》:“固知貧病人須棄,能使韋郎跡也疏。”宋周密《瑤花慢》:“杜郎老矣,想舊事花須能說。”毛澤東《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必由之路》:“這方面經驗較少,尚須研究。”2.相當於“自”。張相《詩詞曲語辭匯 釋》卷一:“須,猶自也。”宋辛棄疾《鵲橋仙‧送粉卿行》:“莫嫌白髮不思量,也須有思量去裏。”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不要他城市中住,教他村里莊兒上去住,須沒有酒吃。”3.相當於“正”。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一:“須,猶正也。”元佚名《小尉遲》第二折:“老將軍,那劉無敵須年少,你如今 可老了也。”4.終。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一:“須,猶終也。”唐王建《歲晚自感》:“一向破除愁不盡,百方回避老須來。”《樂府雅詞‧調笑集句‧桃 源》:“萬里蒼蒼煙水暮,留君不住君須去。”5.卻。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一:“須,猶卻也。”宋朱敦儒《水調歌頭‧對月有感》:“中秋一輪月,只和舊青冥。都緣人意,須道今夕別般明。”《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今公子在江夏,須不在這裏!”《水滸全傳》第四十六回:“哥哥得知么﹖這般言 語,須不是兄弟教他如此說。”
(13)連詞。表示讓步關係,相當於“雖”。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一:“須,猶雖也。”宋辛棄疾《卜算子‧飲酒成病》:“不飲便康強,佛壽須千百,八十餘年入涅盤。”元武漢臣《老生兒》第三折:“這一場胡主張,您須熱鬧,俺荒涼。”
(14)古邑名。春秋衛邑。在今河南省滑縣東南。《詩‧邶風‧泉水》:“思須與漕,我心悠悠。”毛傳:“須、漕,衛邑也。”
(15)姓。《元和姓纂‧虞韻》:“《風俗通》,太昊風姓之後有須句國。又殷有密須國為氏。魏有須賈。平陸侯須無,紹封四代。”岑仲勉校記:“國為氏, 《備要》(《合璧事類備要》)及《類稿》(《賢氏族言行類稿》)均作‘並以國為氏’。平陸侯須無,平字上《備要》、《類稿》均多‘漢有’二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