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澗,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澗底松》折戟沉沙

《澗底松》
有松百尺大十圍,生在澗底寒且卑。
  澗深山險人路絕,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兩不知。
  誰喻蒼蒼造物意,但與之材不與地。
  金張世祿原憲貧,牛衣寒賤貂蟬貴。
  貂蟬與牛衣,高下雖有殊。
  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
  君不見沉沉海底生珊瑚,曆曆天上種白榆。



白居易的《涧底松》作于元和四年(809)。元和三年诗人由翰林学士转任左拾遗,位虽不高,职在谏言。他也的确做到了“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 ...
白居易(772~846年)



 24. 折沉沙
 注音一式 ㄓㄜˊ ㄐ|ˇ ㄔㄣˊ ㄕㄚ
 漢語拼音 zh  j  ch n sh   注音二式 j  j  ch n sh 
斷折的沉埋在沙裡。形容慘烈戰鬥之後的戰場遺跡。唐.杜牧.赤壁詩:「折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明.陸世廉.西臺記.第一齣:「今日呵!折沉沙,還將認取前朝。」


这首诗是《咏史》的第二首,它针对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腐败局面,以"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英俊
注音一式 |ㄥ ㄐㄩㄣˋ
漢語拼音 y  j 注音二式 y ng ji
相似詞  相反詞  醜陋
才能出眾的人。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傳:「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並起,英俊烏集。」三國演義˙第二回:「今公兄弟部曲將吏,皆英俊之士,若使盡力,事在掌握。」
稱人容貌俊秀有精神。老殘遊記˙第十回:「卻看那扈姑,豐頰長眉,眼如銀杏,口輔雙渦,脣紅齒白,於豔麗之中,有股英俊之氣。」


下僚 xiàliáo
(1) [lower officers]
(2) 下属;属官
(3) 职位低微的官吏


澗底松jiàn dǐ sōng ㄐㄧㄢˋ ㄉㄧˇ ㄙㄨㄙ澗底松  澗谷底部的松樹。多喻德才高而官位卑的人。晉左思《詠史》詩之二:“鬱鬱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冑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宋蘇轍《徐​​孺亭》詩:“ 徐君鬱鬱澗底松, 陳君落落堂上棟。”亦省作“ 澗松”。唐陳陶《寄兵部任畹郎中》詩:“ 昆玉已成廊廟器,澗松猶是薜蘿身。” 宋陸游《澗松》詩:“澗松鬱鬱何勞嘆,卻是人間奈廢興。”  原文:有鬆百尺大十圍,坐在澗底寒且卑。澗深山險人路絕,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樑木,此求彼有兩不知。誰喻蒼蒼造物意,但與乏材不與地。金張世祿原憲賢,牛衣寒賤貂蟬貴。  貂蟬與牛衣,高下雖有殊。  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君不見沉沉海底生珊瑚,歷歷天上種白榆!  1.度:度量  2.蒼蒼:深清色,此指天  3.歷歷:分明的樣子4.白榆:星名,這裡把白榆當作榆樹鑑賞白居易的《澗底松》作於元和四年(809)。元和三年詩人由翰林學士轉任左拾遺,位雖不高,職在諫言。他也的確做到了“有闕必規,有違必諫,朝廷得失無不察,天下利病無不言”(《初授拾遺獻書》)。不僅與憲宗當面論執強鯁,還創作了大量諷諭詩,道民疾苦,補察時政。正如他自己所說:“身是諫官,月請諫紙,啟奏之外,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闕。”《澗底松》就是這一時期所作的諷諭詩中五十首新樂府中的一篇。《澗底松》一詩的命名及寓意,顯然由西晉左思《詠史》之二“鬱鬱澗底松”而來。他對左思此詩感觸頗深,幾次為“澗底松”鳴不平。此前曾作《續古詩十首》(其四)敷衍鋪陳詩意云:雨露長纖草,山苗高入雲;風雪折勁木,澗松摧為薪。風摧此何意?雨長彼何因?百丈澗底死,寸莖山上春。可憐苦節士,感此涕盈巾。“百丈澗底死,寸莖山上春”,何等沉痛!與左思詩相比,雖含蓄不及左而憤慨切直實有過之。然而白居易仍覺不盡意,又直以《澗底松》為題,寫了這首政治諷刺詩。  詩共十六句。前六句詠澗底松,後十句緊扣澗底松抒寫感慨。“有鬆百尺大十圍,生在澗底寒且卑”。首句點明所詠之物及其特徵。 “百尺”,虛寫、極言其高;“ 十圍”,以誇張渲染其粗,說明松材之良可用。次句寫鬆的生長環境:“寒且卑”。氣候寒而地勢低。兩句雖十四字,卻起得簡潔明快,緊緊扣住了“澗底松”三字。“澗深山險人路絕,老死不逢工度之。”寫因澗深山險人跡罕至,澗底松老死也不遇良工為之量材而用。“天子明堂欠樑木,此求彼有兩不知。”帝王的高堂缺少棟樑之材,這裡需要那裡期待卻互不相知。首句已經點明良木,這裡用“彼有”一詞,自然意脈貫通。以上為第一層,詠嘆澗底鬆的不遇。“誰喻蒼蒼造物意,但與之材不與地”。有誰能理解蒼天造物的用意,生此良材卻生非其他。這兩句承前寫來,無論從詩意還是結構來看,都是由“緣物”到“寄慨”的既承且轉的過渡。“ 金張世祿原憲賢,牛衣寒賤貂蟬貴”。 “金張”,指漢宣帝時的高官金日磾和張安世。二人奢華無度,後用來代指貴族。 “原憲”,字子思,孔子門徒,為人賢能(見《史記·仲尼弟子傳》)。 “牛衣”,指牛禦寒的東西,以麻或草編成。 《漢書·王章傳》載:王章患病,貧困沒有被蓋,臥於牛衣之中。 “貂蟬”,古代王公顯官冠上之飾物,始自漢代武官。兩句的意思是:金張因世祿而貴,繩樞甕牖的原憲卻是大賢者;寒賤的牛衣怎能與華貴的貂蟬相比。這兩句從左思詩“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二句中渾化典實,又自鑄新詞,更覺生動形象,對比鮮明而強烈。“貂蟬與牛衣,高下雖有殊;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這幾句承前生髮,最為警策。尤其是後兩句,以對句出之,其中“未必”一詞,出語活脫,闡明事理未加絕對化,頗具一種深刻的哲理和朴素的辯證觀點,是對儒家一貫鼓吹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大膽否定。詩人當時身為朝廷命官,竟然發此宏論,實在難能可貴。結句:“君不見沉沉海底生珊瑚,歷歷天上種白榆”。 “珊瑚”,熱帶海生物,骨骼相連,形如樹枝,故又名珊瑚樹。 “歷歷”句:古樂府有“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的詩句。 “歷歷”,形象分明可數。古樂府中的“白榆”原指星星,這裡借星指榆樹。平凡的榆樹又豈能與珍貴的珊瑚樹相比。但是榆樹卻高植上天,珊瑚卻沉生海底。足見高者不一定賢,下者不一定愚。結尾兩句以比喻兼對比的修辭方式,對“高者未必賢”二句作進一步的形象補敘。有了這兩句,詩意更加雋永,耐人回味。以上為第二層,詩意又宕開一步,從澗底松不幸遭際的特指進而轉入對某種現象的泛指,使題旨更加顯豁和深化。白居易的這首《澗底松》意蘊豐富。詩人原附有題註雲:“念寒亻雋也”。 “亻雋”,通俊。寒俊,指的是出身寒微而才能傑出的人。可見,本詩是詩人為寒俊鳴不平之作。唐時雖以科舉取士,較之西晉時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不合理的用人制度有所改進,但真正有卓越才識的讀書人,若無達官顯宦薦引,也往往被委棄不用,默默無聞。這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相當普遍。於是詩人“緣事而發”,“比擬恰合”(《唐宋詩醇》評語)地抓住了澗底松既寒且卑和“ 老死不逢工度之”,諷喻和針砭這種不平的現象,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後來,白居易又在和元稹《松樹》詩中表明了他的意願。他希望澗底松都能成為“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陽。森聳上參天,柯條百尺長”;同時他為才士呼籲“尚可以斧斤,伐之為棟樑”;更替忠貞的“松樹”道出了平生之志:“殺身獲其​​所,為君構明堂。”一片憐才惜才之意,憂國憂民之心,畢見於紙上。從詩題來看,本詩雖是詠物,但與一般詠物詩的寫法又有所不同。一般詠物詩往往在狀物之形的基礎上攝物之神,做到形神兼各,並有所寓意和寄託,其寓意和寄託要受到所詠之物的製約,要透過物象求得表現,令人思而得之。而本詩並沒有在狀物攝神方面大施筆墨,而是以澗底松作為引線,借題發揮,題外生意,不將感慨滲透在物象之中,正如《唐宋詩醇》評論本詩所說:“松是喻意,金、張、原憲是正意”。從而收到寄情遙深的藝術效果。本詩的語言形式,除具有白詩淺顯易懂的一貫風格外,還體現了樂府詩的特點。從句式看,全詩以七言為主,間或雜以五言和十言;就用韻看,前六句用平聲,中間四句則轉仄聲,後六句再改押平聲。這種參差不齊、錯落有致的句式結構與平仄交用、靈活自由的葉韻方式,形成了富於變化的節奏感和音調鏗鏘的詩韻美,從而恰到好處地表達了題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