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6日 星期一

趨,炎,𤕠,依附,行舻 , 輶軒,德輶如毛, 趨炎附勢






1.   部首 車 部首外筆畫 9 總筆畫 16
 注音一式 |ㄡˊ
 漢語拼音 y u  注音二式 y u


輕車。說文解字:「,輕車也。」唐˙韓愈、孟郊、李翱˙遠遊聯句:「馳深鼓利楫,趨險驚蜚。」


輕。詩經˙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如毛,民鮮克舉之。」漢書˙卷一○○˙敘傳上:「守孔約而不貳兮,乃德而無累。」


【名稱】:德輶如毛
【拼音】:dé yóu rú máo
【釋義】:德輕得象羽毛一樣。指施行仁德並不困難,而在於其志向有否。
【出處】:《詩·大雅·丞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例子】:‘~。’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詩》曰




拼音:yóu 多音字 部首:車
五笔编码:LUSG輶仓颉:JJTCW
笔划:共 16 划 康熙字典笔划:輶:16;
注音:ㄧㄡˊ 异体字:輏
分解查字:車酋(cheqiu)輶

【酉集下】【車字部】 輶
【廣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正韻】于求切,𠀤音由。
【說文】輕車也。
【詩·秦風】輶車鸞鑣。又也。
【詩·大雅】德輶如毛。又【廣韻】與九切【集韻】【韻會】以久切【正韻】云九切,𠀤音酉。又【廣韻】【集韻】𠀤余救切,音狖。義𠀤同。




 77.   部首 火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8
 注音一式 |ㄢˊ
 漢語拼音 y n  注音二式 y n

火光上升。說文解字:「,火光上也。」書經˙洪範:「水曰潤下,火曰上。」孔穎達˙正義引王肅曰:「火之性,盛而升上。」

焚燒。書經˙胤征:「火崑岡,玉石俱焚。」


得病時發熱﹑紅腫﹑疼痛的現象。如:「發」﹑「肺」﹑「盲腸」。


酷熱﹑極熱。如:「熱」﹑「夏」。楚辭˙屈原˙九章˙悲回風:「觀氣之相仍兮,窺煙液之所積。」

按古人桑梓之說,不過敬老之意。《說苑》:「常機謂老子曰:『過喬木而趨子,知之乎?』老子曰:『過喬木而趨,非謂敬老邪?』常樅曰:『嘻,是已!』」此於《詩》為興體,言桑梓猶當養敬,而況父母為人子之所瞻依。

領頭字
解形
《說文》:“趨,走也。从走,芻聲。”朱駿聲通訓定聲:“凡芻旁,古或作‘黹1伛’,言钫為作‘多’。”
注音
釋義
(一)qu1《廣韻》七逾切,平虞清。侯部。 (1) 跑,疾走。《說文‧走部》:“趨,走也。”朱駿聲通訓定聲:“疾趨曰走。”明李翊《俗呼小錄》:“趨謂之跑。”《詩‧小雅‧帛钫系蠻》:“豈敢憚行,畏不 能趨。”鄭玄箋:“豈敢難徒行乎﹖畏不能及時疾至也。”朱熹注:“趨,疾行也。”《莊子‧胠篋》:“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陸德明釋文: “趨,李云:走也。”宋洪邁《夷堅志丁‧京西田中蛇》:“聞屋側喀喀作聲,趨而視,則有蛇踞屋上。” (2)步,行走。《廣雅‧釋詁一》:“趨,行也。”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趨,趨有疾、徐二義。”《古樂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此地無筏,而舟為陂阻,無由入洞,須數人負之以趨。”
(3)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論語‧子罕》:“(孔)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邢昺疏:“作,起也;趨,疾行也。言 夫子見此三種之人雖少,坐則必起,行則必趨。”《禮記‧曲禮上》:“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孔穎達疏:“此明道路與師長相逢之法。遭,逢也。 趨,疾也。拱手見師而起敬,故疾趨而進就之也。”唐柳宗元《植靈壽木》:“前趨問長老,重復欣嘉名。”
(4)奔赴。《周禮‧大司馬》:“車驟徒趨。”鄭玄注:“趨者赴敵尚疾之漸也。”《韓非子‧難一》:“夫仁義者,憂天下之害,趨一國之患,不避卑辱謂之仁義。”《新唐書‧魏元忠傳》:“今捨必禽之弱,而趨難敵之彊,非計也。”
(5)追趕,追逐。《管子‧宙合》:“為臣者不忠而邪,以趨爵祿。”《呂氏春秋‧必己》:“於是相與趨之,行三十里,及而殺之。”高誘注:“趨,逐。”唐 韓愈《祭張給事文》:“惟義之趨,豈利之踐﹖”《鏡花緣》第九十二回:“每見世人惟利是趨,至於害在眼前,那裏還去管他。”又驅趕。《世說新語‧德行》 “時風雨忽至,(王)祥抱樹而泣”南朝梁劉孝標注:“蕭廣濟《孝子傳》曰:‘祥後母庭中有李始結子,使祥晝視鳥雀,夜則趨鼠。’”
(6)投向;趨向。《漢書‧欒布傳》:“方提趨湯,顧曰:‘願一言而死。’”顏師古曰:“提,舉也。舉而欲投之於湯也。趨,嚮也。”唐柳宗元《駁復讎 議》:“趨義者不知所以向,違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為典可乎﹖”清譚嗣同《鄧貞女詩並狀》:“臨機立斷識所趨,果力自策一鄄尢滯濡。”
(7)志趣,意趣。《孟子‧告子下》:“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論衡‧定賢》:“文麗而務巨,言眇而趨深。”明楊溥《禪玄顯教編》:“(冷)謙乃棄釋從學……觀李思訓畫,遂效之,深得其趨,因以偻繪稱。”
(8)歸附,依附。《荀子‧議兵》:“韓之上地,方數百里,完全富足而趨趙。”楊倞注:“趨,歸也。”《史記‧商君列傳》:“明日,秦人皆趨令。”司馬貞索隱:“趨者,向也,附也。”《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勉從虎穴暫趨身,說破英雄驚殺人。”
(9)遵循;遵行。宋蘇舜欽《啟事上奉寧軍陳侍郎》:“幼趨先訓,苦心為文,十年餘矣。”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變更天下之弊法,以趨先王之意,甚易也。”太平天國《天情道理書》:“我等同為上帝之子女,以子女而趨父事,自是份所當然,理所宜然。”
(10)苟且,草率。《漢書‧薛宣傳》:“會邛成太后崩,喪事倉卒,吏賦斂以趨辦。”顏師古注:“趨讀曰趣,言苟取辦。”
(11)節奏,節拍。《淮南子‧俶真》:“足蹀陽阿之舞,而手會《綠水》之趨。”高誘注:“趨,投節也。”
(12)古代樂府大曲的尾聲。《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一》:“諸調曲皆有辭、有聲,而大曲又有豔,有趨、有亂……豔在曲之前,趨與亂在曲之後。”清毛奇齡《竟山樂錄》卷三:“夫樂府歌法,前為豔,後為趨。豔者緩也,趨者促也。”
(13)指古代宮廷內寢與宮門之間的空地。《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郭璞注:“此皆人行、步、趨、走之處, 因以名云。”《周禮‧夏官‧大馭》:“凡馭路,行以肆夏,趨以采薺。”鄭玄注:“行,謂大寢至路門。趨,謂路門至應門。”
(14)鵝或蛇伸頭咬人。
(二)cu4《集韻》趨玉切,入燭清。屋部。 (1) 急速,趕快。《廣雅‧釋詁一》:“趨,疾也。”《莊子‧徐一鄄尢鬼》:“王命相者趨射之,狙執死。”陸德明釋文:“趨射,音促,急也。”《漢書‧高帝紀 上》:“令趨銷印。”顏師古注:“趨讀曰促。促,速也。”《齊民要術‧雜說》:“命女工趨織布,典饋釀春酒。”石聲漢校釋:“趨字與趣字,六朝以前常互換用,作‘从速’講。” (2)敦促;驅使。《荀子‧王制》:“勸教化,趨孝弟。”楊倞注:“趨之使敦孝弟。趨讀為促。”唐柳宗元《時令論上》:“季秋休百工,具衣裘,舉五穀之要,合秩芻,養犧牲,趨人牧斂。”注:“趨,督也。”
(3)催迫;催促。《周禮‧縣正》:“趨其稼事而賞罰之。”陸德明釋文:“趨,本又作趣,音促。”《晏子春秋‧雜上》:“景公之時饑,晏子請為民發粟,公 不許。當為路寢之臺,晏子令吏重其賃,遠其兆,徐其日而不趨。”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三:“粘罕謂康公弼曰:‘我欲擒張黹铄王殳伛何如﹖’公弼曰:‘是 趨之畔也。’”明馮夢龍《智囊補‧兵智‧王式》:“烽燧所以趨救兵也。”
(4)通“促”。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需部》:“趨,栏借為促。”1.迫促,促速。《禮記‧樂記》:“衛音趨數煩志。”鄭玄注:“趨數,讀為促速,聲之 誤也。”孔穎達疏:“衛音趨數煩志者,言衛音既促且速,所以使人意志煩勞也。”2.短。《莊子‧外物》:“有人於彼,脩上而趨下。”郭象注:“長上而促下 也。”陸德明釋文:“‘趨下’音促。李云:下短也。”3.恭謹貌。《儀禮‧聘禮》:“賓入門皇,升堂讓,將授志趨。”清俞樾平議:“趨當讀為促,古字通 用……。將授志趨者,謂賓將授玉之時其志彌促也。《士相見禮》:‘至下,容彌蹙。’注曰:‘蹙猶促也。促,恭殼貌也。’此文言趨,彼文言蹙,字異而義 同。”
(三)qu4 《集韻》逡遇切,去遇清。侯部。行速。《集韻‧遇韻》:“趨,行之速也。”《詩‧齊風‧猗嗟》:“巧趨蹌兮。”毛傳:“蹌,巧趨貌。”孔穎達疏:“趨,今之‘吏’步。則趨疾行也。禮有徐趨、疾趨,為之有巧有拙,故美其巧趨蹌兮。”
(四)cou3 《集韻》此苟切,上厚清。同“趣”。《集韻‧黹厂曰回訩伛韻》:"趣,促也。《周禮》有趣馬官。或作趨。”《篇海類編‧人事類‧走部》:“趨,趨馬,掌馬之官。”

趨炎附勢 
 比喻依附權勢。紅樓夢˙第一○七回:「且說外面這些奉勢的親戚朋友,先前賈宅有事都遠避不來,今見賈政襲職,知聖眷尚好,大家都來賀喜。」亦作「附勢」。



依附
憑依、倚靠、從屬。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此人雖係皇叔,今正依附曹操,安肯行此事耶?」紅樓夢˙第三回:「雨村另有一隻船,帶兩個小童,依附黛玉而行。」


但最重要的是,我懷疑,是國民黨政府造成了最 關鍵環節的遺失。他們不願讓鹿窟事件的 歷史真相大白於天下,唯恐青年一代追隨早期左翼激進分子的行舻。因此,鹿窟事件成了台灣的禁忌話題,從沒有人敢於公開談論,甚至時至今日幾乎沒有人了解這 幕真實的迫害曾經在台灣發生過。直到二〇〇一年「二二八紀念館」於台灣建成之時,人們才終於了解鹿窟事件(該事件發生於二二八事件不久之後)是一九五〇年 代意義重大的事件之一。
行舻
中文解释:
行船。 南朝 宋 谢瞻 《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 诗:“榜人理行艫,輶轩命归僕。”
領頭字
解形
《說文》:“炎,火光上也。從重火。”徐灝注箋:“炎、燄,古今字。”
注音
釋義
(一)yan2《廣韻》于廉切,平鹽云。談部。 (1)火苗昇騰。《說文‧炎部》:“炎,火光上也。”饒炯部首訂:“火光上者,謂火飛揚之光上出。”《書‧洪範》:“火曰炎上。”孔穎達疏引王肅曰:“火之性,炎盛而升上。”《朱子語類‧孟子七》:“如水之潤下,火之炎上。” (2)焚燒。《玉篇‧炎部》:“炎,焚也。”《淮南子‧人間》:“火之燔孟諸而炎雲臺。”宋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二首》之一:“遐追商洛翁,秦火不能炎。”
(3)熱。《玉篇‧炎部》:“炎,熱也。”《楚辭‧九章‧悲回風》:“觀炎氣之相仍兮,窺煙液之所積。”唐韓愈《南山》:“夏炎百木盛,陰鬱增埋覆。”宋 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二首》之二:“此山高且寒,五月不覺炎。”也比喻炙人的權勢。唐柳宗元《宋清傳》:“吾觀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棄。” 《宋史‧李垂傳》:“焉能趨炎附熱,看人眉睫。”魯迅《華蓋集‧通訊》:“現在常有人
議員,說他們收賄,無特操,趨炎附勢,自私自利。”
(4)旺盛;盛大貌。《楚辭‧大招》:“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只。”王逸注:“炎,火盛貌也。”《太玄‧𤕠》:“卉炎於𤕠。”范望注:“炎,盛大之貌也。”宋王巖叟《陪孫之翰太傅登成都樓》:“霸力不久炎,倏忽如焚薙。”
(5)炎症。指機體局部遭受有害刺激後反應出的紅、腫、熱、痛等症狀。如:肺炎。魯迅《書信‧致章廷謙
(6)指炎帝,即傳說中上古時代的神農氏,因以火為德,故稱炎帝。《呂氏春秋‧蕩兵》:“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高誘注:“炎,炎帝也。” 《漢書‧魏豹田儋韓(王)信傳贊》:“周室既壞,至春秋末,諸侯秏盡,而炎、黃、唐、虞之苗裔尚猶頗有存者。”顏師古注:“謂神農、黃帝、堯、舜之後。”
(7)指南方。《呂氏春秋‧有始》:“南方曰炎天。”南朝梁江淹《待罪江南思北歸賦》:“況北州之賤士,為炎土之流人。”明湯顯祖《牡丹亭‧言懷》:“刮盡鯨鰲背上霜,寒儒偏喜住炎方。”
(二)yan4 《集 韻》以贍切,去豔以。火光。後作“燄(焰)”。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火部》:“炎、燄,古今字。”《漢書‧藝文志》引《春秋》:“人之所忌,其氣炎以取 之。”顏師古注:“炎,讀與燄同。”按:今本《左傳‧莊公十四年》:“炎”作“燄”。《後漢書‧任光傳》:“(世祖)使騎各持炬火,彌滿澤中,光炎燭天 地。”
(三)tan2 《集韻》徒甘切,平談定。談部。〔炎炎〕言辭華麗而富於雄辯。《集韻‧談韻》:“炎炎,美辯也。”《莊子‧齊物論》:“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陸德明釋文:“炎炎,簡文云:美盛貌。”

𤕠(音書)

往:
  • 【集韻】同𤕟。
  • 【揚子·太𤣥經】𤕠首。
  • 【註】范叔明曰:陽氣在內,隂氣在外,萬物扶𤕠而上,故謂之𤕠。◎按集韻。𤕟亦作𤕠。《正字通》誤以爲丈呂切。與𤕞字溷。又誤入五畫。今𠀤改正。
 2. 
 注音一式 |ㄡˊ ㄒㄩㄢ
 漢語拼音 y u xu n  注音二式 y u shiu n
古代天子之使臣所乘的輕便車子。隋書˙卷二˙高祖紀下:「每見珪璪入朝,軒出使,何嘗不殷勤曉喻,戒以惟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