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傎,傒,國聞,陵夷,冠帶,殊言,傒語,爽如哀梨,哀梨蒸食 ,稻梁謀,災梨禍棗

連橫:  

臺灣文學傳自中國,而語言則多沿漳、泉。顧其中既多古義,又有古音、有正音、有變音、有轉音。昧者不察,以為臺灣語有音無字,此則淺薄之見。夫所謂有音無字者,或為轉接語、或為外來語,不過百分之一、二耳。以百分之一、二而謂臺灣語有音無字,何其傎耶!

 一八
  「日臺大辭典」為督府所編輯,錯謬之多,不遑枚舉。臺灣有「白若雪」一語為形容之辭,「若」呼「惹」、「雪」呼「薛」,正音也;而辭典以為「白 白白」三字之變音,不知其何所據?夫中國文學之形容辭,多至疊字成雙,如山之「峨峨」、水之「浩浩」、風之「瑟瑟」、雨之「瀟瀟」,未嘗有用三字者;而編 者不知其為正音,遂有此誤。
重定噶瑪蘭全圖云:
『尺幅圖成噶瑪蘭,旁觀傎勿薄彈丸。一關橫鎖炊煙壯,兩港平鋪海若寬。金面翠開雲吐納,玉山白映雪迷漫。籌邊久已承天語,賈傅頻煩策治安』。




---




一、 《稻梁集》,上下冊,內分〈雜文篇〉、〈序跋篇〉、〈譯述篇〉。他的〈自序〉說:「少好塗抹,積習難改;自來臺灣,二十餘年;約略估計,復數百萬言;災梨 禍棗,一無是處。現在年近古稀,轉瞬就要『退休』;因以歷年舊稿(除已印單行本者外),彙編印行,告一段落。題曰『稻梁集』,非謂本書有何可取之處,乃謂 此集之作,全為『稻梁謀』。」臺灣研究文獻的重生者:周憲文先生


一四
章太炎先生為現代通儒,博聞強識,著述極多;而「新方言」一書尤為傑作。太炎之自序曰:『方今國聞日陵夷,士大夫厭古學弗講;獨語言猶不違其雅素,殊言絕代之語尚有存者。世人學歐羅巴語,多尋其語根,溯之希臘、羅馬;今於國語,顧不欲推見本始。此尚不足齒於冠帶之倫,何有於學問乎』?又曰:『讀 吾書者,雖身在隴畝與夫市井販夫,當知今之殊言不違姬漢,既陟升於皇之赫戲』。案以臨瞻故國,其惻愴可知也。蓋太炎此書,作於有清之季;痛黃冑之不昌、振夏聲於未絕,光復之志見乎辭矣!


 國聞有三重意思:一、指本國的傳統的學問﹑知識;二、有關國計民生的新聞信息;三、“國聞通訊社”簡稱,它是1920年左右創辦,由孫中山、段祺瑞、張作霖三家出資和經營。

 本國的傳統的學問、知識。章炳麟《<新方言>序》:“方今國聞日陵夷,士大夫厭古學弗講,獨語言猶不違其雅素,殊言絶代之語尚有存者。”章炳麟《訄書·序種姓上》:“烏虖!正大夫君子邦人諸友之知方而治國聞者。”"雖然,曩以家世因緣,獲聞光緒京朝勝流之緒論。其時學術風氣,治經頗尚公羊春秋,乙部之學,則喜談西北史地。後來今文公羊之學,遞演為改制疑古,流風所被,與近四十年間變幻之政治,浪漫之文學,殊有連繋。此稍習國聞之士所能知者也。"[陳寅恪]朱延豐突厥通考序 (《寒柳堂集》頁一六二至一六三)

 殊言=方言

 1. 陵夷
 注音一式 ㄌ|ㄥˊ |ˊ
 漢語拼音 l n  y   注音二式 l ng y 
 相似詞 衰微  相反詞 
山勢漸遭削平。漢˙桓寬˙鹽鐵論˙詔聖:「故峻則樓季三刃,陵夷則牧豎易山巔。」
漸趨於衰微。漢書˙卷十˙武帝紀:「帝王之道,日以陵夷。」文選˙揚雄˙長楊賦:「以此為國家之大務,淫荒田獵,陵夷而不禦也。」亦作「凌夷」、「淩夷」。



 1. 冠帶
 注音一式 ㄍㄨㄢ ㄉㄞˋ
 漢語拼音  u n d i  注音二式 gu n d i
頂冠與腰帶。
官家妝束。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一:「王部郎雖是舊主人,今見如此冠帶換扮了,一時那裡遂認得?」
習於禮教的人。文選˙司馬相如˙難蜀父老:「今封疆之內,冠帶之倫,咸獲嘉祉,靡有闕遺矣。」
士族或貴人。後漢書˙卷七十九˙儒林傳上˙序:「冠帶縉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文選˙古詩十九首˙青青陵上柏:「洛中何鬱鬱,冠帶自相索。」



【名稱】:哀梨蒸食
【拼音】:āi lí zhēng shí
【釋義】:將哀梨蒸著吃。比喻不識貨。糊裏糊塗地糟蹋好東西。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桓南郡每見人不快,輒嗔曰:‘君得哀家梨,當複不蒸食不?’”



胡適博士曾說:「西國報章多有「時事畫」一欄,聘名手主之。其所畫或諷刺時政,或褒貶人物,幾於不著一字而利如鋒霜,爽如哀梨,能令人喜,亦能令人嘆息,其為畫也,蓋自成一種美術。」



災梨禍棗
古人刻書多用棗木、梨木做材料,因此稱濫刻沒有價值的書籍,徒使梨木、棗木受到災禍為「災梨禍棗」。亦作「禍棗災梨」。

稻梁謀,本指禽鸟寻觅食物。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君看随陽雁,各有稻粱谋。”亦用作比喻人之谋求衣食和基本生活必须。



2. 正音
 注音一式 ㄓㄥˋ |ㄣ
 漢語拼音 zh n  y n  注音二式 j ng y n
雅正的樂聲。淮南子˙天文:「姑洗生應鐘,比於正音,故為和。」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樂府:「邇及元成,稍廣淫樂,正音乖俗,其難也如此。」
標準音。
矯正讀音的錯誤。南史˙卷四十七˙胡諧之傳:「帝問曰:『卿家人語音已正未?』諧之答曰:『宮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宮人頓成語。』」



 4.   部首 人 部首外筆畫 10 總筆畫 12
 注音一式  ㄒ|
 漢語拼音  x   注音二式  sh 

稱江西人為「」。南史˙卷四十七˙胡諧之傳:「胡諧之,豫章南昌人也。……上方欲獎以貴族盛姻,以諧之家人語音不正,乃遣宮內四五人往諧之家教子女語。」

人名用字。如春秋時代齊國有高
ㄒ|ˋ s(06864)


囚禁、拘捕。通「繫」。淮南子.本經:「驅人之牛馬,人之子女。」

傒語 xī yǔ南朝人譏稱江西九江、 豫章一帶人的語音。 《南史·胡諧之傳》:“ 諧之答曰:'宮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宮人頓成傒語。'”參見“ 傒音”。


 傎 
 倒亂失次
 以為晉文公之行事,為已傎矣。 ——《穀梁傳·僖公二十八年》同“顛”。顛倒;錯亂〖topsy-turvy〗。如:傎倒(亦作“顛到”。顛倒;錯亂);傎亂(顛倒錯亂)

  部首 人 部首外筆畫 10 總筆畫 12
 注音一式 ㄉ|ㄢ
 漢語拼音 di n  注音二式 di n


顛倒、錯亂。穀梁傳˙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公之行事為已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