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而,慕,鋌,追慕,有意,褒衣博帶,鋌而走險

......然而國語的文學還不曾得大家的公認,有兩個原因: 一是科舉沒有廢止,一是沒有一種有意的國語主張..... (胡適 文學革命 1922)

 慕

思念﹑想念。如:「思慕」。孟子˙萬章上:「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董西廂˙卷一:「一時間見了他,十分地慕想他。」
愛羨﹑敬仰。如:「羨慕」﹑「愛慕」﹑「仰慕」。莊子˙徐鬼:「蟻慕羊肉,羊肉羶也。」


【ソウル8日時事】朝鮮中央放送によると、北朝鮮の金日成主席の死去から15年に当たる8日午前、平壌体育館で中央追慕大会が行われ、金正日労働党総書記が出席した。ラヂオプレス(rp)などが伝えた。同大会開催は死去10年の2004年以来、5年ぶり。 金永南最高人民会議常任 ...





 有意 yǒuyì
(1) [purposely;deliberately] ∶故意
有意舉行一次化裝舞會
(2) [have a mind to;be disposed to] ∶有心思
有意幫忙
--------------------------
1.有意圖;有願望。戰國策 ·燕策三》:“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豈有意乎?” 後漢書 ·孔融傳》:“太傅馬日磾奉使山東,及至淮南,數有意於袁術。”宋王安石《招葉致遠》詩:“最是一年春好處,明朝有意抱琴來。”魯迅《書信集·致邵文熔》:“在滬則弟識一二人,倘有意來滬一診,當紹介也。”
2.有志向。南史 ·蕭鈞傳》:“高帝執其手曰:'伯叔父猶父,勿怨。所以令汝出繼,以汝有意,堪奉蒸嘗耳。'”宋蘇軾《禮以養人為本論》:“三代之衰,至於今且數千歲,豪傑有意之主,博學多識之臣,不可以勝數矣。”
3.故意。史記 ·孟子荀卿列傳》:“故武王以仁義伐紂而王,伯夷餓不食粟;衛靈公問陳,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謀欲攻趙,孟軻稱大王去邠。此豈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論文上·韓文》:“昌黎與李翊書,自言非三代、兩漢之書不觀,未必有意仿為之。”柯岩《奇異的書簡·船長》:“在鹿特丹港,一個領港員因為船上一水是中國人而有意刁難,把舵令用英語說得又快又流時,貝漢廷就迎上去和他用英語對話。”
4.特指男女間有愛戀的情意。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五:“我意欲就此看個中意的人家子弟,替他尋下一頭親事,成就他終身結果,也是好事。所以一時不辭他去,原非我自家有意也。” 紅樓夢第一回:“雨村見他回頭,便以為這女子心中有意於他,遂狂喜不禁。”歐陽予倩桃花扇第一幕:“那侯朝宗很有意於秦淮河一個歌女李香君,可是他沒有錢,圓老何不花一筆錢,讓他梳攏了香君,這也是藝林雅事。”



 3. 而走險
 注音一式 ㄊ|ㄥˇ ㄦˊ ㄗㄡˇ ㄒ|ㄢˇ
 漢語拼音 t n   r z u xi n  注音二式 t ng  r tz u shi n
 相似詞 逼上梁山  相反詞 
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左傳˙文公十七年:「而走險,急何能擇。」明史˙卷三三一˙西域傳三˙烏斯藏大寶法王傳:「在官已無餘積,必至苛斂軍民,而走險,盜將復發。」或作「挺而走險」。

.   部首 金 部首外筆畫 7 總筆畫 15
 注音一式  ㄊ|ㄥˇ
 漢語拼音  t n   注音二式  t ng


走得很快的樣子。左傳˙文公十七年:「而走險,急何能擇!」杜預˙注:「,疾走貌。」唐˙李華˙弔古戰場文:「鳥飛不下,獸亡群。」
ㄉ|ㄥˋ dng(02271)


未經冶煉鑄造的銅鐵。說文解字:「,銅鐵璞也。」文選˙張協˙七命:「邪谿之,赤山之精。」

金銀鎔鑄成一定的形式。通「錠」。南史˙卷五十三˙廬陵威王續傳:「至內庫閱珍物,見金。」金史˙卷四十八˙食貨志三:「舊例銀每五十兩,其直百貫。」


領頭字
解形
《說文》:“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
注音
釋義
(一)er2《廣韻》如之切,平之日。之部。 (1) 頰毛。凡鱗毛之下垂者都稱而。《說文‧而部》:“而,頰毛也。”段玉裁注:“頰毛者,《須部》所謂髯鬚之類耳……蓋而為口上口下之總名;分之則口上為須鄄 此,口下為須。須本頤下之專偁,須鄄此與承漿與頰髯皆得偁須。”《周禮‧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鄭玄注:“之而,頰乞钫頁 也。”戴震補注:“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鬚鬣屬也。” (2)如;像似。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七:“而,猶若也。若與如古同聲,故而訓為如,又訓為若。”《易‧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虞 翻注:“而,如也。”《詩‧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鄭玄箋:“而,亦如也。”按:《淮南子‧氾論》“衣博帶”漢高誘注引 《詩》作“垂帶若厲”。《新序‧雜事三》:“白頭而新,傾蓋而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按:《漢書‧鄒陽傳》引此作“白頭如新,傾蓋如故。”
(3)即,就是。常與“非”對用,構成“非……而……”。《戰國策‧楚策一》:“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非其德薄也,而形勢弱也。”《漢書‧天文志》:“熒惑在角、亢,占曰:‘憂在宮中,非賊而盜也。’”
(4)代詞。1.表示對稱,相當於“你”。《小爾雅‧廣詁》:“而,汝也。”《書‧洪範》:“而康而色。”孔傳:“汝當安汝顏色,以謙下人。”《詩‧大 雅‧桑柔》:“嗟爾朋友,予豈不知而作!”鄭玄箋:“而,猶女也。”《左傳‧昭公二十年》:“余知而無罪也。”杜預注:“而,女也。”2.表示領有,相當 於“你的”。《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棄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史記‧越王句踐世家》:“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聊齋 志異‧促織》:“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覆算耳!”3.表示指示,相當於“此”。清吳昌瑩《經詞衍釋》卷七:“而,猶此也。”《穆天子傳》卷三: “比及三年,將復而野。”郭璞注:“復返此野。”《戰國策‧趙策一》:“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而可以報知伯矣。’”《韓詩外傳》卷四:“然周師 至,令不行乎左右,而豈其無嚴令繁刑也哉﹖”按:《荀子‧議兵》作“是豈令不嚴刑不繁也哉﹖”
(5)副詞。1.表示時間,相當於“纔”。《玉篇‧而部》:“而,乃也。”楊樹達《詞詮》卷十:“而,副詞,與乃同,始也。”《左傳‧襄公九年》:“有四 德者,隨而無咎。”《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吾今取此然後而歸爾。”《大戴禮記‧曾子本孝》:“如此而成於孝子也。”2.表示範圍,相當於“祇”、“唯 獨”。清吳昌瑩《經詞衍釋》卷七:“而,猶唯也。”《論語‧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左傳‧成公十三年》:“我襄公未忘君之舊勳, 而懼社稷之隕,是以有殽之師。”《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3.表示繼續,相當於“猶”、“還”。清吳昌瑩《經 詞衍釋》卷七:“而,猶猶也。”《論語‧陽貨》:“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邢昺疏:“言人年四十猶為惡行而見憎於人者,則是其終無偻行也已。”《孟 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朱熹集註:“言舜猶怨慕。”《戰國策‧趙策四》:“得百里之地,大利也,臣竊為大王美之。雖然,而有一焉,百里 之地不可得,而死者不可復生也,則王必為天下笑矣!”
(6)連詞。1.表示並列,相當於“和”、“與”。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七:“而,猶與也,及也。”《論語‧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 乎免於今之世矣。”皇侃疏:“言人若不有祝鮀佞,及有宋朝美,則難免今之患難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哀樂而樂哀,皆喪心也。”《尸子‧勸學》: “夫學,譬之,猶礪也。昆吾之金而銖父之錫,使干越之工鑄之以為劍而弗加砥礪,則以刺不入,以擊不斷。”又相當於“並且”。《書‧
陶謨》:“知人則 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禮記‧檀弓上》:“華而睆,大夫之簣與﹖”明魏學洢《核舟記》:“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 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他是一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2.表示承接。a.動作因循相繼。《古今韻 會舉要‧支韻》:“而,因辭。”《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皇侃疏:“而者,因循也。”《孟子‧萬章上》:“予既烹而食之。”又《離婁 下》:“不足,又顧而之他。”b.相當於“就”。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七:“而,猶則也。”《詩‧小雅‧杕杜》:“期逝不至,而多為恤。”《左傳‧襄公 十八年》:“諸而猶不至,則使我多為憂恤。”《左傳‧襄公十八年》:“諸侯方睦於晉,臣請嘗之。若可,君而繼之。”《孟子‧萬章下》:“可以速而速,可以 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3.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楊樹達《詞詮》卷十:“而,假設連詞,用同如。”《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 可也。”《說苑‧奉使》:“意而安之,願假冠以見;意如不安,顧無變國俗!”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4.表示因果,相 當於“因而”、“所以”。清吳昌瑩《經詞衍釋》卷七:“而,猶故也。”《左傳‧成公八年》:“謂汶陽之田,敝邑之舊也,而用師於齊,使歸諸敝邑。”《說 苑‧修文》:“情動於中,而形於聲。”按:《禮記‧樂記》“而”作“故”。清龔自珍《病梅館記》:“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 病。”5.表示轉折,相當於“”、“然而”。楊樹達《詞詮》卷十:“而,轉接連詞,可譯為然及今語之。”《論語‧先進》:“季氏富於周公,而 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孟子‧離婁下》:“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淮南子‧人間》:“夫病溫而強之食,病暍而飲之寒,此人之所以為養也,而良醫之所以為病也。”《聊齋志異‧狼三則之二》:“骨已盡,而兩狼之並驅如故。”6.提出程度更甚的明顯事例為襯托,下半句常用“何況”、“而”相呼應,相當於“且”、“尚且”。《孟子‧萬章下》:“千乘之君,求與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可召與﹖”《莊子‧天道》:“夫天地 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人道乎﹖”《淮南子‧人間》:“夫一麑而弗忍,又何於人乎﹖”7.連接修飾語與動詞。《書‧陶謨》:“啟呱 呱而泣。”《論語‧先進》:“子路率爾而對。”《孟子‧告子上》:“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吾恂恂而起。”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
(7)助詞。1.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論語‧憲問》:“君子
其言而過其行。”《淮南子‧人間》:“虞之與虢,相恃而勢。”《說 苑‧建本》引《詩》:“人而無良,相怨一方。”按:《詩‧小雅‧角弓》“而”作“之”。又相當於“”、“地”。《左傳‧哀公七年》:“不樂而出。” 《史記‧陳涉世家》:“庸者笑而應曰:‘若為庸耕,何富貴也﹖’”《禮記‧曾子問》:“揖讓而入。”2.與“上”、“下”、“前”、“後”、“來”、 “往”連用,相當於“以”。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七:“而,猶以也。”《易‧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孟子‧盡心下》:“由孔 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荀子‧強國》:“故自四五萬而往者強。”
(8)語氣詞。《廣雅‧釋詁四》:“而,詞也。”王念孫疏證:“若、而一聲之轉,皆語詞也。”《玉篇‧而部》:“而,語助也。”1.用於句中,表示反問, 相當於“豈”、“難道”。《論語‧顏淵》:“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邢昺疏:“言行偻由己,豈由他人乎哉,言不在人也。”《左傳‧昭公十三年》:“諸侯 事晉,未敢攜貳,
衛在君之宇下,而敢有異志﹖”《孟子‧萬章上》:“相秦而顯其君於天下,可傳於後世,不賢而能之乎﹖”趙岐注:“不賢之人豈能如 是,言其實賢也。”2.用於句末,近於“兮”,相當於“耳”、“哪”。《詩‧齊風‧著》:“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論語‧微 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朱熹集註:“而,語助辭。”《漢書‧韋賢傳》:“我雖鄙耇,心其好而,我徒侃爾,樂亦在而。”顏師古注:“而者,句 絕之辭。”
(二)neng2 《集 韻》奴登切,平登泥。蒸部。同“能”。1.能夠。《玉篇‧而部》:“而,能也。”《論語‧憲問》:“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何晏注引孔 曰:“事君之道,義不可欺,當能犯顏諫爭。”俞樾平議:“能與而,古通用。”《戰國策‧齊策六》:“齊多知而解此環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剛, 用弱而強。”高誘注:“而,能也。”2.安。《集韻‧登韻》:“而,安也。”《易‧屯》:“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陸德明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 也。”3.纔能。《莊子‧逍遙遊》:“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名稱】:褒衣博帶
【拼音】:bāo yī bó dài
【釋義】:褒、博:形容寬大。著寬袍,系闊帶。指古代儒生的裝束。
【出處】:《漢書·雋不疑傳》:“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
【例子】:~進賢冠,禮樂東方萬國看。(清·黃遵憲《續懷人》詩)



  部首 而 部首外筆畫 0 總筆畫 6
 注音一式 ㄦˊ
 漢語拼音  r  注音二式  r

兩頰上的毛。說文解字:「,須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

二一四部首之一。

你。詩經˙大雅˙桑柔:「嗟爾朋友,予豈不知作!」左傳˙定公十四年:「夫差!忘越王之殺父乎?」

我。戰國策˙趙策一:「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可以報知伯矣。』」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聶政傳:「前日所以不許仲子者,徒以親在,今不幸母以天終,仲子所欲報仇者為誰?請得從事焉!」

至、到。如:「自南北」、「自壯老」。

能、可以。戰國策˙齊策六:「齊多知解此環不?」淮南子˙原道:「行柔剛,用弱強。」

之、的。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過其行。」淮南子˙人間:「虞之與虢,相恃勢也。」

以。如:「從今後」、「自此下」。易經˙繫辭上:「是故形上者謂之道,形下者謂之器。」孟子˙盡心下:「由孔子來,至於今百有餘歲。」

才、始。表時間。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後歸爾。」

猶。論語˙陽貨:「年四十見惡焉,其終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慕。」

和、與。論語˙雍也:「不有祝鮀之佞,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哀樂樂哀,皆喪心也。」

並且。書經˙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惠,何憂乎驩兜?」論語˙學:「學時習之,不亦說乎?」

則、就。易經˙繫辭下:「君子見幾作,不俟終日。」左傳˙襄公十八年:「諸侯方睦於晉,臣請嘗之。若可,君繼之。」

如、若。論語˙為政:「人無信,不知其可也。」

、所以。左傳˙成公八年:「謂汶陽之田,敝邑之舊也,用師於齊,使歸諸敝邑。」漢˙劉向˙說苑˙卷十九˙脩文:「情動於中,形於聲。」

、但是、卻。表轉折之意。論語˙學:「其為人也孝弟,好犯上者鮮矣。」孟子˙離婁下:「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未嘗有顯者來。」

尚且。莊子˙天道:「夫天地至神,有尊卑先後之序,況之道乎?」淮南子˙人間:「夫一麑不忍,又何況於人乎?」

用於句末,相當於「兮」、「罷了」。詩經˙齊風˙著:「俟我於著乎,充耳以素乎,尚之以瓊華乎!」論語˙微子:「已!今之從政者殆!」

用於句首,相當於「豈」、「難道」。論語˙顏淵:「為仁由己,由人乎哉?」左傳˙昭公十三年:「諸侯事晉,未敢攜貳,況衛在君之宇下,敢有異志?」

用於形容詞或副詞的語尾,無義。左傳˙文公十七年:「走險,何能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