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者,在意,光皮散兒

香港 -- 一國兩制的犧牲者

 

 4. 在意
 注音一式 ㄗㄞˋ |ˋ
 漢語拼音 z i y   注音二式 tz i y 
 相似詞  在心  介意  相反詞 
留意、注意。三國演義˙第十九回:「二弟切宜小心在意,勿犯曹公軍令。」西遊記˙第五回:「你且權管那蟠桃園,早晚好生在意。」
介意。紅樓夢˙第八十回:「今(見)香菱撞來,也略有些慚愧,還不十分在意。」

 

 1. 光皮散兒
 注音一式 ㄍㄨㄤ ㄆ|ˊ ㄙㄢˇㄦ (變)ㄍㄨㄤ ㄆ|ˊ ㄙㄚˇㄦ
 漢語拼音  u n  p  s nr (變) u n  p  s r  注音二式 gu ng p  s nr (變)gu ng p  s r
外表、表面。多用以形容騙人的勾當。西遊記˙第二十六回:「他弄個光皮散兒好看,者著求醫治樹,單單了脫身走路,還顧得你和我哩!」
領頭字
解形
《說文》:“者,別事詞也。白,黹2伛聲。黹3伛,古文旅字。”
注音
釋義
(一)zhe3《廣韻》章也切,上馬章。魚部。 (1)代詞。相當於“這”。唐齊己《道林寓居》:“青嶂者邊來已熟,紅塵那畔去應疏。”五代王衍《醉妝詞》:“那邊走,者邊走,莫厭金杯酒。”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折:“但犯著喫黃虀,者不是好東西。”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十六:“者番望月月才圓。” (2)助詞。1.與一系列詞語構成“者”字結尾的短語,分別表示人、事、物、時間等。《說文‧白部》:“者,別事詞也。”a.表人。《論語‧子路》:“近者悅,遠者來。”唐杜甫《兵車行》:“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魯迅《准風月談‧別一個竊火者》:“他們另有一個竊火者。”b.表事。《易‧繫 辭下》:“危者使平,易者使傾。”c.表物。《漢書‧匈奴傳下》:“以老上單于所破月氏王頭為飲器者共飲血盟。”三國魏韋誕《筆經》:“製筆之法,桀者居前,毳者居後。”d.表時間。《論語‧陽貨》:“古者,民有三疾。”《戰國策‧燕策二》:“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曩 者辱賜書。”2.用在複句前一分句之末。a.表示前後兩分句有解釋和被解釋的關係,相當於“……的原因”、“是因為……”。《孫子兵法‧虛實》:“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商君書‧畫策》:“事不同,皆王者,時異也。”b.表示前後兩分句有假設關係。《商君書‧算地》:“民而不用者,與無民同。”《韓非子‧孤憤》:“使其主有大失於上,臣有大罪於下,索國之不亡者,不可得也。”
(3)語氣詞。1.用在句末表示語氣完畢。《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論衡‧辨祟》:“人之疾病,希有不由風濕與飲食者。”唐 王勃《益州夫子廟碑》:“仲尼既沒,夫何為者。”2.用在句末,與疑問詞相配合表示疑問。《老子》第二十三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 《史記‧晉世家》:“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許秦者﹖”3.表示祈使語氣。唐陸贄《收河中後請罷兵狀》:“令欽溆奏來者!”元王實甫《西廂 記》第一本第一折:“琴童接下馬者!”元李直夫《虎頭牌》第一折:“叔叔去取行李,路上小心在意者。”4.表示商榷。《國語‧鄭語》:“(鄭桓)公曰: ‘周其獘乎﹖’(史伯)對曰:‘殆於必獘者。’”《漢書‧董仲舒傳》:“今漢繼大亂之後,若宜少損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5.表示比擬,相當於“……的 樣子”。《左傳‧定公八年》:“陽虎偽不見冉猛者。”《史記‧魏公子列傳》:“於是公子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唐柳宗元《捕蛇者說》:“言之,貌若甚戚 者。”6.用在句末,相當於“著(zhe0)”。元王伯成《鬥鵪鶉》:“把挨過的凄涼記者。”清李伯元《庚子國變彈詞》第一回:“列位看官聽者。”
(4)象聲詞。表示應諾。明李賢《古穰雜錄摘鈔》:“也先曰:‘者!’胡語云者,然辭也……也先(答楊偻)曰:‘者,者,都御史說的皆實。’”《官場現形記》第一回:“王鄉紳坐定,尚未開談,先喊了一聲‘來’,只見個戴紅纓帽的二爺,答了一聲‘者’。”
(5)藉口。《西遊記》第二十六回:“他弄個光皮散兒好看,者著求醫治樹,單單了脫身走路,還顧得你和我哩。”
(6)通“著(zhu4)”。寫;記載。《商君書‧來民》:“不起十年往,者於律也,足以造作夫百萬。”朱師轍解詁:“者於律,當作‘著於律’……四境之內,陵阪丘隰之地,十年不起征,著為定律,則足以造作夫百萬。蓋秦地廣人稀,用此術以招致諸侯之民 也。‘征者’各本作‘往者’,誤。”
(7)通“諸(zhu1)”。
。《詛楚文》:“衛者侯之兵以臨加我。”《鹽鐵論‧散不足》:“者生無易由言,不顧其患,患至而後默,晚矣。”王利器校注:“者、諸古通用。”
(8)姓。徐珂《清稗類鈔‧姓名類》:“僻姓……炅、者、銀、盤、我、俸。”《小天樅館筆記》:“清時有淮軍統領者貴,初投軍時,不自知其姓,後官至總 兵,將具奏,主帥李鴻章問曰:‘安有總兵而無姓者﹖’貴請鴻章賜姓,時鴻章正閱公牘,即令其在公牘上隨指一字,貴依言指一‘者’字,遂以為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