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音:現)。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音:偏)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音:霞)。
斜(音:協)月沉沉藏海霧,碣(音「結」)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張若虛[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若虛(約660年-約720年),唐代詩人,揚州人;官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齊名,號「吳中四士」。[1]
張若虛詩作存世的僅兩首(《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閨夢還》)。但其中的《春江花月夜》卻是唐詩的代表作之一。該詩描寫細膩,音節和諧,頗受六朝詩風影響,流露出人生無常之感。後世包括詞、曲在內的多種文學形式都可能受到該詩在音韻、場景描寫等方面創意影響,從而也奠定了張若虛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評論[編輯]

清末學者王闓運在《論唐詩諸家源流〈答陳完夫問〉》中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李)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注釋[編輯]

  1. ^ 清《全唐詩》:「張若虛,揚州人,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吳中四士』,詩二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