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藉,慰藉,蘊藉,轥藉,狼藉,恬漠,薄夫,頽年,滄洲, 風流醞藉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蔡京書法甚佳,然鋒芒太露,略乏慰藉之美。----吳鳴


「孩子受到什麼樣的奉承,即有可能成長為那個模樣。這點非常重要,因為遏阻我們獲得良好發展的障礙通常不是傲慢,而是缺乏自信。」
~Alain de Botton, John Armstrong, 「藝術的慰藉」(Art as Therapy)

世事陵夷極,生涯閱歷枯。人情來轥藉,鬼語得捓揄。
● 
lìn   ㄌㄧㄣˋ
 ◎ 〔~跞(lì )〕a.车轮碾过,如“徒车之所~~。”b.超越,如“足以~~轩、唐,奄吞周、汉。”



恬漠

寧靜淡泊。
《墨子·非儒下》:“隱知豫力,恬漠待問而后對。” 漢 賈誼 《鵩鳥賦》:“眾人惑惑兮,好惡積億;真人恬漠兮,獨與道息。” 唐 盧仝 《嘆昨日》詩:“天下薄夫苦耽酒, 玉川先生也耽酒。薄夫有錢資張樂,先生無錢養恬漠。” 宋 司馬光 《晚食菊羹》詩:“浩然養恬漠,庶足延頽年。”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道則以濡弱謙下,附於 堯之克讓,清靜恬漠,合於舜之無為。”
頽年
  1. 猶言衰老之年。
    晉 陸機 《愍思賦》:“樂來日之有繼,傷頽年之莫纂。” 唐 李商隱 《幽居冬暮》詩:“急景忽云暮,頽年寖已衰。” 清 文德翼 《池口阻風》詩:“頽年自笑滄洲客,破浪那能萬里期。”
  2. 穨年:老年,暮年。
    晉 陸機 《愍思賦》:“樂來日之有繼,傷穨年之莫纂。”一本作“ 頽年 
滄洲,洲名,隱者所居。言我既歡得祿,復合此趣矣。」 例句. 校文在仙掖,每有滄洲心。 儲光羲酬綦毋校書夢耶溪見贈之作. 遠入虛明思白帝,寒生浩景想滄洲。 劉滄過滄浪峽. 魏闕從此 ...
薄夫
性情不敦厚,薄情的人。孟子.萬章下:「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



1. 風流醞藉
 注音一式 ㄈㄥ ㄌ|ㄡˊ ㄩㄣˋ ㄐ|ㄝˋ
 漢語拼音 f n  li  y n ji  注音二式 f ng li u y n ji 
形容人風流瀟灑,含蓄有致。隋書˙卷七十五˙儒林傳˙元善傳:「然以風流醞藉,俯仰可觀,音韻清朗,聽者忘倦。」亦作「風流蘊藉」。




11. 蘊藉

注音一式 ㄩㄣˋ ㄐ|ㄝˋ

相似詞 含蓄

含蓄不外露。南朝梁˙沈約˙傷庾杲之詩:「蘊藉含文雅,散朗溢風。」唐˙薛用弱˙王維:「維風流蘊藉,語言諧戲,大為諸貴之所欽矚。」或作「醞藉」、「韞藉」。



 1. 慰藉
 注音一式 ㄨㄟˋ ㄐ|ㄝˋ
 漢語拼音 w i ji  注音二式 w i ji 
 相似詞 安慰 相反詞 
安撫。後漢書˙卷十三˙隗囂傳:「光武素聞其風聲,報以殊禮,言稱字,用敵國之儀,所以慰藉之良厚。」或作「尉藉」。

 2. 狼藉
 注音一式 ㄌㄤˊ ㄐ|ˊ
 漢語拼音 l n  j  注音二式 l ng j 
 相似詞  散亂 相反詞 
傳說狼群常在草地上臥息,離去時常將草地弄得一片凌亂以滅跡。後用此語形容凌亂不堪。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淳于髡傳:「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瑜和衣臥倒,嘔吐狼藉。」亦作「狼籍」。
比喻行為放縱,不守法紀。如:「聲名狼藉」。後漢書˙卷四十五˙張酺傳:「鄭據小人,為所侵冤。聞其兒為吏,放縱狼藉。」亦作「狼籍」。



領頭字

解形
《說文》:“藉,祭藉也。一曰:艸不編,狼藉。人人艸,耤聲。”
注音
釋義
(一)jie4《廣韻》慈夜切,去禡從。鐸部。(1)古代祭祀朝聘時陳列禮品的墊物。《說文‧艸部》:“藉,祭藉也。”《周禮‧地官‧鄉師》“大祭祀,羞牛牲,共茅蒩”漢鄭玄注:“鄭大夫讀蒩為藉,謂祭前藉也。《易》曰:‘藉用白茅,一尢咎。’……此所以承祭,既祭,蓋束而去之。”《禮記‧曲禮下》:“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鄭玄注:“藉,藻也。”孔穎達疏:“凡執玉之時,必有其藻以承於玉。”
(2)鋪;墊。《世說新語‧賢媛》:“正值李梳頭,髮委藉地。”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高廟駐蹕臨安,艱難中,每出猶鋪沙藉路,謂之黃道。”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3)踐踏;欺凌。《莊子‧讓王》:“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陸德明釋文:“藉,毀也。又云:凌藉也。”《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太后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矣。’”司馬貞索隱:“晉灼云:‘藉,蹈也。以言蹂藉之。’”
(4)坐臥在某物上。《漢書‧佞幸傳‧董賢》:“常與上臥起。嘗晝寢,偏藉上衣由(袖),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顏師古注:“藉謂身臥其上也。”《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藉萋萋之纖草,蔭落落之長松。”李善注:“以草薦地而坐曰藉。”
(5)憑藉,依靠。也作“借”。《左傳‧宣公十二年》:“敢藉君靈,以濟楚師。”杜預注:“藉猶假借也。”《管子‧內業》:“彼道自來,可藉與謀。”尹知章注:“藉,因也。”《戰國策‧秦策三》:“此所謂藉賊兵而齎盜食者也。”漢賈誼《過秦論》:“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藉公侯之尊,奮臂于大澤而天下嚮應者,其民危也。”
(6)連詞。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假使”。《墨子‧大取》:“藉臧也死而天下害,吾持養臧也萬倍。”《史記‧陳涉世家》:“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裴駰集解引服虔曰:“藉,假也。”

(二)ji2一)《廣韻》秦昔切,入昔從。鐸部。(1)雜亂;盛多。如:狼藉;藉藉。《說文‧草部》:“藉,艸不編狼藉。”《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陸生以此游漢廷公卿間,名聲藉甚。”裴駰集解:“《漢書音義》曰:‘言狼藉甚盛。’”
(2)古代田制。藉民力耕公田,即勞役地租。《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禮記‧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稅。”鄭玄注:“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美惡取於此,不稅民之所自治也。”
(3)進貢;奉獻。《穀梁傳‧哀公十三年》:“其藉于成周,以尊天王。”范甯注:“藉謂貢獻。”楊士勛疏:“貢謂土地所有,以獻于成周。”《太平廣記》卷二百八十四引《續齊諧記》:“留大銅盤,可廣二尺餘,與彥別曰:‘無以藉君,與君相憶也。’”
(4)用繩縛。《莊子‧應帝王》:“虎豹之文來田,爰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陸德明釋文:“司馬(彪)云:‘藉,繩也,由捷見結縛也。’崔(譔)云:‘藉,繫也。’”
(5)顧。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五:“藉猶顧也。”唐元稹《放言五首》之三:“霆轟電烻數聲頻,不奈狂夫不藉身。”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把那弓箭解,刀斧撇,旌旗鞍馬都不藉。”
(6)通“籍”。登記。《墨子‧號令》:“守必自異其人而藉之。”孫詒讓閒詁:“藉,亦與籍通。蘇(時學)云:‘藉,謂記其姓名也。’”



(7)姓。《廣韻‧昔韻》:“藉,姓。《左傳》:晉大夫藉談。”二)《集韻》祥亦切,入昔邪。同“躤(踖)”。踐踏。《集韻‧昔韻》:“躤,踐也。或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