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爿,被,譯 ,通譯





















從小巨蛋怎麼唸看台語發展的被扼殺


  部首 爿 部首外筆畫 0 總筆畫 4
 注音一式  ㄅㄢˋ
 漢語拼音  b n 注音二式  b n
江蘇方言。量詞:(1) 計算店鋪的單位。相當於「家」、「間」等。如:「一店」。文明小史˙第十回:「一路言來語去,不知不覺已到了昨日所住的那小客棧內。」(2) 計算田地的單位。相當於「塊」、「片」等。如:「父親留下的就只剩那一田了。」
整體中的部分。如:「一刀下去,將賊砍成兩半!」
ㄑ|ㄤˊ cing(06554)
木頭劈成兩半,左半塊稱為「」。


領頭字
解形
《說文》:“被,帚又衣,長一身有半。人人衣,皮聲。”
注音
釋義
(一)bei4《廣韻》皮彼切,上紙並。歌部。(1)被子。如:棉被;毛巾被。《說文‧衣部》:“被,寢衣。”《玉篇‧衣部》:“被,衾也。”《論語‧鄉黨》:“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今之被也。”唐李白《寄遠十二首》之十一:“床中繡被捲不寢,至今三載聞餘香。”宋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2)表面。《儀禮‧士昏禮》:“笲,緇被纁裏,加于橋。”鄭玄注:“被,表也。”
(3)覆蓋。《楚辭‧招魂》:“皋蘭被徑兮斯路漸。”王逸注:“被,覆也。”《文選‧張衡〈東京賦〉》:“芙蓉覆水,秋蘭被涯。”李注引薛綜曰:“被,亦覆也。”唐柳宗元《石渠記》:“菖蒲被之,青鮮環周。”
(4)及;到達。《玉篇‧衣部》:“被,及也。”《書‧堯典》:“光被四表。”蔡沈集傳:“被,及。”《漢書‧韓王信傳》:“信上書曰:‘國被邊,匈奴數入。’”顏師古注:“被,猶帶也。”宋司馬光《應詔言朝政闕失事》:“北盡塞表,東被海涯。”
(5)施加。《廣雅‧釋詁二》:“被,加也。”《詩‧大雅‧既醉》:“天被爾祿。”鄭玄箋:“天覆被女以祿位,使祿臨天下。”《史記‧南越列傳》:“即被(趙)佗書,行南海尉事。”《漢書‧佞幸傳‧石顯》:“忤恨睚眥,輒被以危法。”顏師古注:“被,加也。”
(6)受;遭。《禮記‧禮運》:“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史記‧屈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
(7)介詞。用於被動句,引進行為的主動者。《世說新語‧言語》:“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唐李白《山鷓鴣》:“山雞翟雉來相勸,南禽多被北禽欺。”《紅樓夢》第三回:“這黛玉嘗聽得母親說……不要多說一句話,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恥笑了去。”
(8)車幔。《玉篇‧衣部》:“被,幰也。”
(9)姓。《通志‧氏族略》:“鄭有大夫被襜;漢有太守被條。”
(二)bi4《廣韻》平義切,去寘並。歌部。(1)假髮。後作“髲”。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髟部》:“髲,益髮也。……髲字不見於經傳,假被字為之。”《詩‧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朱熹集傳:“被,首飾也。編髮為之。”《儀禮‧少牢饋食禮》:“主婦被錫。”鄭玄注:“被錫,讀為髲鬄。古者或剔賤者、刑者之髮,以被婦人之紒為飾,因名髲鬄焉。”(2)通“彼(<現代音>bi3<\/現代音>)”。指示代詞。相當於“那”。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隨部》:“被,借為彼,實助語之辭。”《荀子‧宥坐》:“還復瞻被九蓋皆繼,被有說邪,匠過絕邪!”楊倞注:“被皆當為彼。”
(三)pi1《集韻》攀糜切,平支滂。歌部。(1)覆蓋。後作“披”。《左傳‧襄公十四年》:“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孔穎達疏:“言無布帛可衣,唯衣草也。”《楚辭‧涉江》:“被明月兮佩寶璐。”王逸注:“在背曰被。”《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軍士吏被甲。”《文選‧陸機〈挽歌〉》:“龍巾荒被廣柳,前驅矯輕騎。”李注:“被,猶衣也。”(2)用手把握之處。《周禮‧考工記‧廬人》:“凡為殳,五分其長,以其一為之被而圍之。”鄭玄注:“被,把中也。”孫詒讓正義:“《說文》:‘把,握也。’言當手握處之中也。”
(3)量詞。表示護身物的計量。《史記‧絳侯周勃世家》:“為父買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裴駰集解引張晏曰:“被,具也。五百具甲楯。”
(四)pi4《集韻》披義切,去寘滂。同“帔”。下裳,裙。《集韻‧寘韻》:“帔,《說文》:‘弘農謂君羊帔。’或作被。”


領頭字

解形
《說文》:“譯,傳譯四夷之言者。人人言,睪聲。”按:段玉裁注依李、徐堅訂作“傳四夷之語者”。
注音
釋義
(一)yi4《廣韻》羊益切,入昔以。鐸部。(1)翻譯,把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如:直譯;意譯;口譯。《方言》卷十三:“譯,傳也。”《廣雅‧釋詁三》:“譯,見也。”王念孫疏證:“見者,著見之義,謂傳宣言語使相通曉也。”《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孔穎達疏:“通傳北方語官,謂之曰譯者。譯,陳也,謂陳說外內之言。”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康居西域,重譯請朝,稽首來享。”唐白居易《蘇州重玄寺法華院石壁經碑文》:“以華言唐文譯刻釋氏經典。”《紅旗飄飄‧在一九三一年間》:“上午九時,收到總部的電報,當即協助羅炳輝軍長譯出。”又翻釋人員。《說文‧言部》:“譯,傳譯四夷之言者。”《漢書‧佞幸傳‧董賢》:“單于怪賢年少,以問譯。”《說苑‧說》:“於是乃召越譯,乃楚說之。”《資治通鑑‧漢靈帝中平六年》:“丘力居等聞虞至,喜,各遣譯自歸。”
(2)解譯;闡述。《正字通‧言部》:“譯,凡詁譯經義亦曰譯。”《潛夫論‧考績》:“夫聖人為天口,賢者為聖譯。”唐柳宗元《天對》:“盡邑以墊,孰譯彼夢﹖”



(3)通“擇(<現代音>ze2<\/現代音>)”。選擇。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譯,借為擇。”《漢堯廟碑》:“後嗣乖散,各相土譯居。”


《島夷誌略》對明代地理書有很大的影響。隨鄭和下西洋的翻譯官馬歡曾閱讀《島夷誌》,他在《瀛涯勝覽序》寫道:「余昔觀《島夷誌》,載天時、氣候之別,地理、人物之異,感慨然嘆氣曰:普天之下何若是之不同耶?……余以通譯番書,添被使末,隨其(指鄭和寶船)所至,鯨波浩渺,不知其幾千萬里。歷涉諸邦,其天時、氣候、地理、人物,目擊而身履之;然後知《島夷志》所著者不誣」。


荷蘭語之存於臺灣文獻者,尚有「甲螺」一語。「臺灣府誌」曰:『甲螺郭懷一作亂』;又曰:『甲螺何斌負債走廈』。作者以為通譯。然郭懷一為開墾業戶、何斌為收稅吏,則「甲螺」當為官名,如今日東印度華人之為「甲必丹」也。

 1. 通譯
 注音一式 ㄊㄨㄥ |ˋ
 漢語拼音 t n  y  注音二式 t ng y 
翻譯兩方語言使其相通。如:「他通譯得很好,使兩方在語言上沒有障礙。」
稱通曉多種語言文字,能作口頭翻譯的人。如:「對外貿易的公司通常需要僱用許多通譯人才。」

沒有留言: